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吸附剂论文

水蒸气活化木材液化物碳纤维的孔结构与性能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生物质活性碳纤维孔结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生物质纤维原料第11-12页
        1.2.2. 粘胶第12-13页
        1.2.3. 木质素第13页
        1.2.4. 生物质液化物原料第13-14页
            1.2.4.1. 生物质苯酚液化物第13页
            1.2.4.2. 生物质沥青第13-14页
    1.3. 生物质活性碳纤维的理化结构第14-15页
        1.3.1. 晶体结构第14-15页
        1.3.2. 化学结构第15页
    1.4. 生物质活性碳纤维的性能第15-17页
        1.4.1. 超电容性能第15-17页
        1.4.2. 吸附性能第17页
    1.5. 存在问题和研究思路第17-18页
        1.5.1. 存在问题第17-18页
        1.5.2. 研究思路第18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页
    1.7. 论文构成第18-21页
2. 水蒸气活化木材液化物碳纤维的孔结构演变第21-47页
    2.1. 前言第21-2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2.2.1. 实验材料第22页
        2.2.2. 实验方法第22-26页
            2.2.2.1. 杉木苯酚液化物的制备第22-23页
            2.2.2.2. 纺丝与固化第23-24页
            2.2.2.3. 炭化与活化第24-25页
            2.2.2.4. 分段活化工艺第25页
            2.2.2.5. 烧失率的测定第25-26页
            2.2.2.6. 孔结构检测第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45页
        2.3.1.650-800℃区域孔结构变化第26-33页
            2.3.1.1. 烧失率变化第26-27页
            2.3.1.2. 孔结构变化第27-33页
        2.3.2. 850-950℃区域孔结构变化第33-41页
            2.3.2.1. 烧失率变化第33页
            2.3.2.2. 孔结构变化第33-41页
        2.3.3. 水蒸气活化工艺等效性第41-45页
            2.3.3.1. 直接活化第41-43页
            2.3.3.2. 分段活化第43-45页
    2.4. 小结第45-47页
        2.4.1. 比表面积与总孔容第45页
        2.4.2. 微、中孔结构第45页
        2.4.3. 孔径大小分布第45-46页
        2.4.4. 水蒸气活化工艺等效性第46-47页
3. 不同炭-活化过程木材液化物碳纤维微晶与孔结构变化第47-59页
    3.1. 前言第47-4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3.2.1. 实验材料第48页
        3.2.2. 实验方法第48-49页
            3.2.2.1. 杉木苯酚液化物的制备第48页
            3.2.2.2. 纺丝与固化第48页
            3.2.2.3. 炭化过程第48页
            3.2.2.4. 活化过程第48页
            3.2.2.5. 元素分析检测第48页
            3.2.2.6. X射线衍射仪检测第48-49页
            3.2.2.7. 孔结构检测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57页
        3.3.1. 元素组成变化第49页
        3.3.2. 微晶结构变化第49-54页
        3.3.3. 孔结构变化第54-57页
    3.4. 小结第57-59页
        3.4.1. 元素组成变化第57-58页
        3.4.2. 微晶结构变化第58页
        3.4.3. 孔结构变化第58-59页
4. 预氧化处理木材液化物活性碳纤维的得率、孔结构及机理第59-83页
    4.1. 前言第59-6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4.2.1. 实验材料第60页
        4.2.2. 实验方法第60-62页
            4.2.2.1. 杉木苯酚液化物的制备第60页
            4.2.2.2. 纺丝与固化第60页
            4.2.2.3. 预氧化处理第60-61页
            4.2.2.4. 炭化活化过程第61页
            4.2.2.5. 得率的计算第61页
            4.2.2.6. 孔结构检测第61页
            4.2.2.7. 元素分析检测第61页
            4.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第61页
            4.2.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第61-62页
            4.2.2.10.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第6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2-80页
        4.3.1. 不同预氧化工艺参数对得率的影响第62-64页
        4.3.2. 预氧化升温速率对孔结构的影响第64-66页
        4.3.3. 预氧化温度对孔结构的影响第66-68页
        4.3.4. 预氧化时间对孔结构的影响第68-70页
        4.3.5. 不同活化温度下预氧化对孔结构的影响第70-73页
        4.3.6. 预氧化处理对孔结构形成的影响机理第73-80页
            4.3.6.1. 原丝结构变化第73-78页
            4.3.6.2. 炭化丝结构变化第78-79页
            4.3.6.3. 制孔机理第79-80页
    4.4. 小结第80-83页
        4.4.1. 不同预氧化工艺参数对得率的影响第80-81页
        4.4.2. 不同预氧化工艺参数对孔结构的影响第81页
        4.4.3. 不同活化温度下预氧化对孔结构形成的影响第81页
        4.4.4. 预氧化对孔结构的影响机理第81-83页
5. 木材液化物活性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第83-99页
    5.1. 前言第83-8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4-85页
        5.2.1. 实验材料第84-85页
        5.2.2. 实验方法第85页
            5.2.2.1. 超电容性能测试第85页
            5.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第8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5-97页
        5.3.1. 超电容性能第85-91页
            5.3.1.1. 循环伏安特性第86-88页
            5.3.1.2. 恒电流充放电曲线第88页
            5.3.1.3. 倍率性能第88页
            5.3.1.4. 交流阻抗图谱第88-90页
            5.3.1.5. 循环稳定性第90-91页
        5.3.2. 超电容性能影响机制第91-95页
            5.3.2.1. 孔结构第91-93页
            5.3.2.2. 表面化学官能团第93-95页
        5.3.3. 双电极系统超电容性能第95-97页
    5.4. 小结第97-99页
        5.4.1. 超电容性能第97页
        5.4.2. 影响机制第97-99页
6. 木材液化物活性碳纤维的吸附性能第99-111页
    6.1. 前言第99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99-101页
        6.2.1. 实验材料第99-100页
        6.2.2. 实验方法第100-101页
            6.2.2.1. Cu~(2+)吸附性能检测第100页
            6.2.2.2. 亚甲基蓝吸附值检测第100-101页
            6.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第101页
            6.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第10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1-109页
        6.3.1. Cu~(2+)吸附性能第101-106页
            6.3.1.1. 外观形貌第101页
            6.3.1.2. 吸附性能第101-103页
            6.3.1.3. 吸附机理第103-106页
        6.3.2. 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第106-109页
            6.3.2.1. 外观形貌第106页
            6.3.2.2. 吸附性能第106-107页
            6.3.2.3. 吸附机理第107-109页
    6.4. 小结第109-111页
        6.4.1. Cu~(2+)吸附性能及机理第109页
        6.4.2. 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及机理第109-111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11-115页
    7.1. 总结第111-113页
    7.2. 展望第113页
    7.3 创新点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3页
个人简介第123-125页
导师简介第125-127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探析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