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0页 |
1 内皮抑素的发现以及命名 | 第11-12页 |
2 内皮抑素的结构和性质 | 第12-13页 |
3 内皮抑素体内的代谢和分布 | 第13-14页 |
4 内皮抑素的作用机制 | 第14-16页 |
4.1 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转导 | 第14页 |
4.2 抑制内皮细胞周期 | 第14-15页 |
4.3 抑制内皮细胞迁移 | 第15页 |
4.4 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 第15-16页 |
5 内皮抑素的生理学功能 | 第16-17页 |
5.1 内皮抑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生成 | 第16页 |
5.2 内皮抑素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 第16-17页 |
6 内皮抑素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 第17-18页 |
7 内皮抑素的临床应用 | 第18-19页 |
8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内皮抑素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的研究 | 第20-37页 |
1 绪言 | 第20-21页 |
2 材料 | 第21-22页 |
2.1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3 试剂配制 | 第21-22页 |
3 方法 | 第22-24页 |
3.1 胶乳羧化及抗体交联反应 | 第22页 |
3.2 胶乳原液稀释标准曲线制作 | 第22-23页 |
3.3 胶乳浓度的选择 | 第23页 |
3.4 胶乳颗粒粒径的选择 | 第23页 |
3.5 PEG6000浓度的选择 | 第23页 |
3.6 内皮抑素检测试剂组分和反应体系确定 | 第23-24页 |
3.7 酵母表达的人重组内皮抑素浓度的检测 | 第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4.1 波长的选择 | 第25-26页 |
4.2 胶乳颗粒粒径及波长的选择 | 第26-27页 |
4.3 PEG6000浓度的选择 | 第27页 |
4.4 胶乳原液稀释标准曲线 | 第27-28页 |
4.5 胶乳浓度的选择 | 第28页 |
4.6 加样量的选择 | 第28-29页 |
4.7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内皮抑素试剂盒 | 第29页 |
4.8 酵母表达的人重组内皮抑素浓度的检测 | 第29-30页 |
5 试剂盒性能 | 第30-32页 |
5.1 试剂盒检测限 | 第30页 |
5.2 试剂盒检测线性范围 | 第30页 |
5.3 试剂盒准确度 | 第30-31页 |
5.4 试剂盒精确度 | 第31-32页 |
6 讨论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综述 | 第37-44页 |
1 糖尿病的分类、诊断以及筛查 | 第37-40页 |
1.1 糖尿病的分类 | 第37-38页 |
1.2 糖尿病的诊断 | 第38-39页 |
1.3 糖尿病的筛查 | 第39-40页 |
2 糖化白蛋白的生理学意义 | 第40-44页 |
2.1 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2.2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2.3 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第42页 |
2.4 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2.5 与冠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糖化白蛋白酶法检测试剂盒的研究 | 第44-56页 |
1 绪论 | 第4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2.1 材料 | 第44-45页 |
2.2 方法 | 第45-46页 |
2.3 缓冲液的选择 | 第46页 |
2.4 溶液中R1 KAOD的量的选择 | 第46页 |
2.5 溶液R1稀释倍数的选择 | 第46页 |
2.6 溶液R2稀释倍数的选择 | 第46页 |
2.7 溶液R1中CHAPSO浓度的选择 | 第46页 |
2.8 溶液R2中谷氨酸浓度的选择 | 第46-4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3.1 缓冲液的选择 | 第47页 |
3.2 糖化白蛋白R1中KAOD量的选择 | 第47-48页 |
3.3 糖化白蛋白R1稀释倍数的选择 | 第48页 |
3.4 糖化白蛋白R2稀释倍数的选择 | 第48-49页 |
3.5 糖化白蛋白R1中CHAPSO的浓度选择 | 第49页 |
3.6 糖化白蛋白R2中谷氨酸浓度的选择 | 第49-50页 |
3.7 白蛋白R4溶液中BCP量的选择 | 第50页 |
3.8 糖化白蛋白检测曲线 | 第50-51页 |
3.9 白蛋白检测曲线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