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创新形态与传播价值研究--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选题依据第12-15页
        1.2.1 现实依据第12-14页
        1.2.2 理论依据第14-15页
    1.3 文献综述第15-19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9-20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意义第20-21页
第2章 电视社教类节目概述第21-33页
    2.1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界定第21页
    2.2 电视社教类节目在电视市场的地位和特性第21-22页
        2.2.1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市场地位第21-22页
        2.2.2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特性第22页
    2.3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功能第22-24页
        2.3.1 宣传教育功能第22-23页
        2.3.2 艺术审美功能第23页
        2.3.3 信息服务功能第23页
        2.3.4 娱乐大众功能第23-24页
    2.4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分类第24-27页
        2.4.1 人文专题节目第24页
        2.4.2 科技专题节目第24-25页
        2.4.3 社教谈话节目第25页
        2.4.4 社教竞赛节目第25-26页
        2.4.5 社教讲座节目第26页
        2.4.6 教学专题节目第26页
        2.4.7 法制、军事、农业专题谈话节目第26-27页
    2.5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发展历程第27-29页
        2.5.1 电视社教节目的初创期(1958-1966)第27页
        2.5.2 电视社教节目的复苏期(1976-1991)第27-28页
        2.5.3 电视社教节目的发展期(1992-20世纪末)第28页
        2.5.4 电视社教节目的新时期(21世纪至今)第28-29页
    2.6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发展背景分析第29-31页
        2.6.1 社会经济体制背景第29-30页
        2.6.2 政治文化因素第30页
        2.6.3 媒介技术因素第30-31页
    2.7 当下电视社教类节目存在的问题第31-33页
        2.7.1 节目同质化,缺乏创新第31页
        2.7.2 品牌化打造意识不强第31-32页
        2.7.3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博弈第32-33页
第3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解读第33-39页
    3.1 节目诞生背景第33-34页
        3.1.1 找准时机,弥补电视节目市场空缺第33页
        3.1.2 全民娱乐时代,传播主流文化迫在眉睫第33-34页
    3.2 节目定位第34-35页
    3.3 受众心理研究第35-36页
    3.4 节目发展历程和收视分析第36-39页
        3.4.1 2013年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分析第36-38页
        3.4.2 2014年年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分析第38-39页
第4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价值研究第39-46页
    4.1 传播内容——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传播第39-43页
        4.1.1 从文字传播到大众传播第39-40页
        4.1.2 汉字与汉字文化第40-41页
        4.1.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内容分析第41-43页
    4.2 传播价值——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责任第43-46页
        4.2.1 促进受众文化传承意识的觉醒第44页
        4.2.2 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第44-46页
第5章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节目研究第46-62页
    5.1 创新扩散理论概述第46-47页
    5.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创新扩散的要素分析第47-62页
        5.2.1 创新形态:经验借鉴下的本土原创第47-50页
        5.2.2 传播渠道第50-55页
            5.2.2.1 制播分离体制保障节目形态创新第50-51页
            5.2.2.2 央视平台保障节目扩散传播第51-52页
            5.2.2.3 新媒体环境中的创新渠道第52-55页
        5.2.3 时间:契合受众的节目编排第55-56页
        5.2.4 社会系统要素分析第56-62页
            5.2.4.1 受众规模第56-57页
            5.2.4.2 观众构成第57-59页
            5.2.4.3 受众分布、学历与职业第59-61页
            5.2.4.4 收视习惯第61-62页
第6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第62-68页
    6.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2-64页
        6.1.1 节目内容上,生僻词较多,难以贴近生活第62页
        6.1.2 节目形态上,表现形式单一,缺乏新鲜元素第62-63页
        6.1.3 节目参与者范围过窄,目标受众人群相对受限第63页
        6.1.4 节目相关产业链发展亟待扩充第63-64页
    6.2 电视社教类节目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第64-68页
        6.2.1 传播者:发挥国家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第64-65页
        6.2.2 内容上:高雅脱俗,教育社会第65页
        6.2.3 渠道上:整合传播渠道,发挥最大优势第65-66页
        6.2.4 文化层面上:践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第66页
        6.2.5 节目周期上:绝不仅仅做“现象级”节目第66-68页
结语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73-74页
附录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下一篇:上海市文化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对文化产业升级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