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8-2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0-11页 |
| 1.3.1 研究重点 | 第10页 |
| 1.3.2 研究难点 | 第10页 |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0-11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 1.5.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4-26页 |
| 2 研究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31页 |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 2.1.1 激励理论 | 第26页 |
| 2.1.2 资源保存理论 | 第26-27页 |
| 2.1.3 匹配理论 | 第27页 |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1页 |
| 2.2.1 街镇办事处工作人员 | 第27-28页 |
| 2.2.2 职业倦怠 | 第28-29页 |
| 2.2.3 工作压力 | 第29-31页 |
| 3 重庆市街镇办事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工作压力的现状分析 | 第31-47页 |
| 3.1 构思模型与基本假设 | 第31-32页 |
| 3.2 问卷编制 | 第32页 |
| 3.2.1 问卷的基本内容 | 第32页 |
| 3.2.2 问卷的基本结构 | 第32页 |
| 3.3 研究样本概况 | 第32-34页 |
| 3.3.1 研究样本的抽取 | 第32-34页 |
| 3.3.2 研究工具 | 第34页 |
| 3.4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检测及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 3.4.1 重庆市街镇办事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分量表信度、效度检测 | 第34-35页 |
| 3.4.2 重庆市街镇办事处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分量表信度、效度检测 | 第35-36页 |
| 3.4.3 重庆市街镇办事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量表的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 3.5 重庆市街镇办事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工作压力的现状分析 | 第38-47页 |
| 3.5.1 职业倦怠及工作压力状况总体描述性分析 | 第38-42页 |
| 3.5.2 基于人口统计量的比较分析 | 第42-47页 |
| 4 重庆市街镇办事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回归分析 | 第47-53页 |
| 4.1 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工作压力 | 第47-48页 |
| 4.2 情感耗竭的原因—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压力 | 第48-49页 |
| 4.3 人格解体的原因—工作特征、职业发展、组织环境、工作—家庭压力 | 第49-51页 |
| 4.4 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压力 | 第51-53页 |
| 5 改善重庆市街镇办事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状况的管理对策 | 第53-58页 |
| 5.1 工作特征层面 | 第53-55页 |
| 5.1.1 建立工作责任清单,科学界定工作职责 | 第53页 |
| 5.1.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完善绩效反馈体系 | 第53-54页 |
| 5.1.3 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发挥激励效用 | 第54页 |
| 5.1.4 引入心理援助计划,科学干预职业倦怠 | 第54-55页 |
| 5.2 组织环境层面 | 第55-56页 |
| 5.2.1 畅通沟通渠道,增强上级支持 | 第55页 |
| 5.2.2 改进决策制度,拓宽决策权限 | 第55-56页 |
| 5.3 职业发展层面 | 第56-57页 |
| 5.3.1 加强组织培训,提升工作素养 | 第56-57页 |
| 5.3.2 拓宽晋升渠道,构建科学、透明的人员晋升机制 | 第57页 |
| 5.4 工作--家庭层面 | 第57-58页 |
| 5.4.1 加强工作宣传与交流,增强家庭理解与支持 | 第57-5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
| B 研究所用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