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2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二节 概念厘定 | 第16-21页 |
第一章 知青影视的发展历程 | 第21-36页 |
一、前知青时期:做一代有文化的农民 | 第21-26页 |
二、“文革”时期的知青电影: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 第26-29页 |
三、新时期知青电影:伤痕与反思 | 第29-32页 |
四、后新时期的知青影视:“青春无悔”与劫后辉煌 | 第32-36页 |
第二章 知青影视的价值取向 | 第36-59页 |
第一节 “青春无悔”的宣扬 | 第36-47页 |
一、“青春无悔”的记忆建构 | 第37-41页 |
二、“青春无悔”的意义 | 第41-47页 |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颂歌 | 第47-59页 |
一、理想主义的内涵 | 第48-53页 |
二、理想主义的演变 | 第53-59页 |
第三章 知青影视的文化反思 | 第59-78页 |
第一节 文化焦虑:城市与乡村的二元选择 | 第59-68页 |
一、城市与乡村的文化想象 | 第59-63页 |
二、逃离与回归:寻找精神原乡 | 第63-68页 |
第二节 文化困惑:城乡文化的对立冲撞 | 第68-78页 |
一、启蒙与反思 | 第69-73页 |
二、反叛与自省 | 第73-78页 |
第四章 知青影视的历史叙事 | 第78-110页 |
第一节 知青影视的历史性 | 第79-92页 |
一、怀旧氛围的营造 | 第79-86页 |
二、历史事件的穿插 | 第86-92页 |
第二节 诉说苦难 | 第92-100页 |
一、双重苦难 | 第93-96页 |
二、苦难崇拜 | 第96-100页 |
第三节 “心史”的向度 | 第100-110页 |
一、争议的焦点 | 第100-105页 |
二、个体记忆的传达 | 第105-110页 |
第五章 知青影视的情恋演绎 | 第110-141页 |
第一节 知青与农民的婚恋类型及文本差异探寻 | 第111-121页 |
一、青年与农民的婚恋类型 | 第111-117页 |
二、现实与影像的错位 | 第117-121页 |
第二节 双知青的爱情心理及悲剧原因探寻 | 第121-129页 |
一、双知青的爱情心理 | 第121-124页 |
二、悲剧原因探寻 | 第124-129页 |
第三节 情恋叙述的艺术特征 | 第129-141页 |
一、浪漫化的审美倾向 | 第129-133页 |
二、情节剧的叙事模式 | 第133-141页 |
第六章 知青影视中的形象塑造 | 第141-173页 |
第一节 理想自我的投射:男知青 | 第141-150页 |
一、理想化的男知青 | 第141-147页 |
二、自恋式的想象认同 | 第147-150页 |
第二节 沦为受难者的女知青 | 第150-156页 |
一、女性:国家/民族苦难的隐喻 | 第150-153页 |
二、身体:权力与命运交易的筹码 | 第153-156页 |
第三节 作为“政治道具”的“先进知青” | 第156-163页 |
一、争相做“先进知青” | 第156-159页 |
二、极左时代的牺牲品 | 第159-163页 |
第四节 诗意的乡村想象:乡村女性 | 第163-173页 |
一、城市内外“小芳”的命运 | 第163-168页 |
二、诗意的乡村重构 | 第168-173页 |
结语 | 第173-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4页 |
附录一:知青电影作品一览表 | 第184-186页 |
附录二:知青电视剧作品一览表 | 第186-188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