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3页 |
1.1 骨组织结构与骨缺损 | 第15-17页 |
1.1.1 天然骨的结构和组成 | 第15-16页 |
1.1.2 骨的生长和重建 | 第16页 |
1.1.3 骨生长因子 | 第16-17页 |
1.1.4 骨缺损的产生因素 | 第17页 |
1.2 骨修复材料的现状 | 第17-20页 |
1.2.1 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 | 第18页 |
1.2.2 金属及合金材料 | 第18-19页 |
1.2.3 无机材料 | 第19-20页 |
1.2.4 有机材料 | 第20页 |
1.2.5 复合材料 | 第20页 |
1.3 骨修复材料的发展方向 | 第20-21页 |
1.4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21-30页 |
1.4.1 介孔硅纳米粒子的合成与修饰 | 第21-22页 |
1.4.2 介孔硅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 第22-24页 |
1.4.3 基于介孔硅纳米粒子纳米载体的开发 | 第24-27页 |
1.4.4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骨修复研究的应用 | 第27-30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3页 |
第二章 聚乙烯亚胺-聚-L-赖氨酸共聚物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 | 第43-72页 |
2.1 前言 | 第43-44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4-52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4-46页 |
2.2.2 材料的合成 | 第46-47页 |
2.2.3 质粒的抽提 | 第47页 |
2.2.4 测试与表征 | 第47-48页 |
2.2.5 凝胶阻滞实验 | 第48-49页 |
2.2.6 细胞实验 | 第49-52页 |
2.2.7 统计学分析 | 第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7页 |
2.3.1 Lys(Z)-NC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54页 |
2.3.2 PEI-PLL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4-58页 |
2.3.3 PEI-PLL/p DNA复合物的表征 | 第58-60页 |
2.3.4 PEI-PLL/p DNA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第60-61页 |
2.3.5 PEI-PLL/p DNA复合物的转染效率评价 | 第61-64页 |
2.3.6 基因传递分析 | 第64-65页 |
2.3.7 BMP-2 基因表达与成骨分化评价 | 第65-6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三章 介孔硅基BMP-2 基因和地塞米松成骨释放系统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 | 第72-103页 |
3.1 前言 | 第72-73页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3-83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3-75页 |
3.2.2 材料的制备 | 第75-76页 |
3.2.3 测试与表征 | 第76-77页 |
3.2.4 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77-79页 |
3.2.5 药物与基因的负载 | 第79页 |
3.2.6 凝胶阻滞实验 | 第79-80页 |
3.2.7 基因与药物的体外释放 | 第80页 |
3.2.8 细胞摄取分析 | 第80-81页 |
3.2.9 基因转染实验 | 第81页 |
3.2.10 成骨分化评价 | 第81-83页 |
3.2.11 统计学分析 | 第8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7页 |
3.3.1 MSNs-PPR的制备与表征 | 第83-87页 |
3.3.2 MSNs-PPR的相容性评价 | 第87-90页 |
3.3.3 pDNA和DEX的负载与释放 | 第90-92页 |
3.3.4 细胞摄取分析 | 第92-93页 |
3.3.5 基因转染分析 | 第93-94页 |
3.3.6 体外成骨分化评价 | 第94-9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第四章 介孔硅基BMP-2 多肽和地塞米松成骨释放系统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 | 第103-131页 |
4.1 前言 | 第103-104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4-110页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104-105页 |
4.2.2 材料的制备 | 第105-106页 |
4.2.3 测试与表征 | 第106页 |
4.2.4 药物的负载与释放 | 第106页 |
4.2.5 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106-107页 |
4.2.6 细胞摄取分析 | 第107-108页 |
4.2.7 体外成骨评价 | 第108-109页 |
4.2.8 动物实验 | 第109-110页 |
4.2.9 统计学分析 | 第11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6页 |
4.3.1 MSNs-pep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0-113页 |
4.3.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113-114页 |
4.3.3 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 | 第114-119页 |
4.3.4 ALP活性分析 | 第119-121页 |
4.3.5 体外矿化分析 | 第121-122页 |
4.3.6 免疫荧光染色 | 第122-123页 |
4.3.7 大鼠的异位成骨评价 | 第123-12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第五章 载万古霉素介孔硅纳米粒子/明胶复合支架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 | 第131-156页 |
5.1 前言 | 第131-132页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32-138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32页 |
5.2.2 材料的制备 | 第132-134页 |
5.2.3 测试与表征 | 第134页 |
5.2.4 体外药物释放 | 第134页 |
5.2.5 抑菌活性评价 | 第134-135页 |
5.2.6 细胞粘附与增殖实验 | 第135-136页 |
5.2.7 体外成骨评价 | 第136-137页 |
5.2.8 动物实验 | 第137-138页 |
5.2.9 统计学分析 | 第13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8-152页 |
5.3.1 MSNs和MSNs/Gelatin复合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8-142页 |
5.3.2 载药复合支架的抑菌活性评价 | 第142-144页 |
5.3.3 BMSCs在明胶复合支架上的粘附和增殖 | 第144-146页 |
5.3.4 复合支架的体外成骨评价 | 第146-147页 |
5.3.5 体内骨缺损修复评价 | 第147-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59页 |
6.1 结论 | 第156-157页 |
6.2 展望 | 第157-159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59-164页 |
附录:主要缩写词 | 第164-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