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概念阐释 | 第9页 |
1.2.1 社区矫正 | 第9页 |
1.2.2 社区矫正帮扶工作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帮扶工作现状分析 | 第15-30页 |
2.1 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总体概况 | 第15-16页 |
2.2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扶工作调查 | 第16-25页 |
2.2.1 调查样本的选择 | 第16-17页 |
2.2.2 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 | 第17页 |
2.2.3 问卷样本分析 | 第17-25页 |
2.3 甘井子社区矫正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2.3.1 帮扶形式单一 | 第25-26页 |
2.3.2 缺乏社区性主动帮扶 | 第26-27页 |
2.3.3 个性化帮扶方案推进不力 | 第27页 |
2.3.4 矫正人员遭遇冷眼旁观 | 第27页 |
2.4 甘井子社区矫正帮扶工作问题的成因 | 第27-30页 |
2.4.1 无政策支持导致帮扶工作机制无法运转 | 第27-28页 |
2.4.2 支持资源匮乏限制帮扶措施有效推进 | 第28页 |
2.4.3 社会认同不成熟导致群众对帮扶工作排斥 | 第28-30页 |
3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帮扶工作优化方案设计 | 第30-40页 |
3.1 社区矫正帮扶工作理论应用 | 第30-31页 |
3.1.1 恢复性司法理论 | 第30页 |
3.1.2 犯罪性需要理论 | 第30-31页 |
3.1.3 矫正有效理论 | 第31页 |
3.1.4 社会排斥与反社会排斥 | 第31页 |
3.2 典型地区社区矫正帮扶案例的经验借鉴 | 第31-34页 |
3.2.1 纽约矫正局“绿光重返社会”项目 | 第31-32页 |
3.2.2 日本早稻田更新会 | 第32页 |
3.2.3 北京市朝阳区“阳光中途之家”社区矫正帮扶机构 | 第32-33页 |
3.2.4 经验启示 | 第33-34页 |
3.3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扶优化方案 | 第34-37页 |
3.3.1 建立统一的帮扶系统 | 第34-36页 |
3.3.2 出台帮扶工作相关政策 | 第36-37页 |
3.3.3 创建多元的帮扶结构 | 第37页 |
3.4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扶优化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37-40页 |
3.4.1 政务支持的分析 | 第37-38页 |
3.4.2 社会支持的分析 | 第38页 |
3.4.3 方案实施效果的分析 | 第38-40页 |
4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扶对策 | 第40-45页 |
4.1 建立帮扶工作管理组 | 第40页 |
4.2 完善帮扶工作的制度保障 | 第40-43页 |
4.2.1 规范帮扶对象评估程序 | 第40-41页 |
4.2.2 完善帮扶项目的资源配置 | 第41-42页 |
4.2.3 强化帮扶工作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4.3 发挥社会公众参与 | 第43-45页 |
4.3.1 畅通帮扶工作申请渠道 | 第43页 |
4.3.2 营造反排除舆论氛围 | 第43-44页 |
4.3.3 设立帮扶工作激励机制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A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帮扶工作调查问卷(矫正人员专用) | 第48-50页 |
附录B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帮扶工作调查问卷(矫正工作者、机关工作人员及普通居民专用)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