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医案、医话(临床经验)论文

段富津教授运用疏肝法治疗内科病证的经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8-9页
文献综述第9-14页
    1 疏肝法的含义第9页
    2 疏肝法的理论溯源第9-10页
        2.1 先秦两汉时期第9页
        2.2 隋至金元时期第9-10页
        2.3 明清时期第10页
    3 疏肝法的立论依据第10-12页
        3.1 藏象学说为基础第10-11页
        3.2 肝的病理变化为依据第11-12页
    4 疏肝法治疗内科病证的现代研究第12-14页
资料与方法第14-15页
    1 研究对象第14页
    2 研究类型第14页
    3 纳入标准第14页
    4 排除标准第14页
    5 研究方法第14-15页
        5.1 创建数据库第14页
        5.2 治法分布统计第14页
        5.3 病证分布统计第14页
        5.4 频数分析第14-15页
结果第15-31页
    1 治法分布第15页
    2 病案分析第15-25页
        2.1 疏肝行气法第15-17页
        2.2 疏肝养血法第17-19页
        2.3 疏肝活血法第19-20页
        2.4 疏肝泄热法第20-22页
        2.5 养阴疏肝法第22-23页
        2.6 健脾疏肝法第23-25页
    3 病证分布第25-28页
    4 用药频次统计第28-31页
讨论第31-37页
    1 从肝论治,疏肝为要第31页
        1.1 对疏肝法的认识第31页
        1.2 肝与脾的关系第31页
    2 疏肝六法,百法备焉第31-32页
        2.1 疏肝六法,各有特点第32页
        2.2 六法合用,百法备焉第32页
    3 味辛入肝,“配伍”疏肝第32-33页
        3.1 活用肝经药第32-33页
        3.2 活用“血中气药”第33页
        3.3 活用理气药第33页
        3.4 活用风药第33页
    4 疏肝作用药物的配伍第33-34页
        4.1 辛散与酸收并用第33-34页
        4.2 配伍理气药增加疏肝作用第34页
        4.3 活用药量第34页
    5 其他常见方剂中的疏肝法分析第34-37页
        5.1 金铃子散第34页
        5.2 左金丸第34-35页
        5.3 镇肝熄风汤第35页
        5.4 越鞠丸第35页
        5.5 四磨汤第35-36页
        5.6 血府逐瘀汤第36-37页
结论第37-38页
致谢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个人简历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连机场安全管理工作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