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表面润湿性质的科学理论概述 | 第15-26页 |
1.1.1 亲水表面与疏水表面的表面性质 | 第15-18页 |
1.1.2 超亲水表面与超疏水表面的表面性质 | 第18-20页 |
1.1.3 理想表面与实际表面的润湿状态对比 | 第20-24页 |
1.1.4 静态接触角表征 | 第24-25页 |
1.1.5 动态接触角表征 | 第25-26页 |
1.2 生命体中的超疏水表面 | 第26-27页 |
1.3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1.4 超疏水表面的功能化与应用 | 第28-33页 |
1.4.1 耐腐蚀 | 第28-29页 |
1.4.2 防雾 | 第29页 |
1.4.3 抗结冰 | 第29-30页 |
1.4.4 运动减阻 | 第30页 |
1.4.5 油水分离 | 第30页 |
1.4.6 抗污 | 第30-31页 |
1.4.7 增浮 | 第31页 |
1.4.8 其他应用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功能化表面的制备 | 第35-49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35-36页 |
3.2 仪器和药品 | 第36-37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2.2 实验药品 | 第37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3.3.1 金属海绵与硅片的预处理 | 第38页 |
3.3.2 金属海绵的非电金属沉积 | 第38页 |
3.3.3 粗糙银簇的化学改性 | 第38-39页 |
3.3.4 两步修饰过后基片表面的CA测试 | 第39页 |
3.3.5 两步修饰过程中基片表面的SEM测试 | 第39页 |
3.3.6 两步修饰过程中基片表面的EDX测试 | 第39-40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3.4.1 SHB与SOL的宏观CA表征 | 第40-41页 |
3.4.2 SHB与SOL的微观CA表征 | 第41-42页 |
3.4.3 两步修饰过程中基片表面微观形貌的SEM对比 | 第42-43页 |
3.4.4 两步修饰过程中基片表面化学组成的EDX对比 | 第43-46页 |
3.4.5 功能化表面SHB与SOL的机理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功能化器件的组装及应用 | 第49-67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49-50页 |
4.2 仪器和药品 | 第50-52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2.2 实验药品 | 第51-52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52-60页 |
4.3.1 概念型功能化器件的组装 | 第52页 |
4.3.2 概念型器件对浮油的定域处理 | 第52-53页 |
4.3.3 概念型器件对浮油连续分离与集成 | 第53-55页 |
4.3.4 概念型器件对浮油连续分离与集成的机理 | 第55-56页 |
4.3.5 实用型功能化器件的组装 | 第56-57页 |
4.3.6 实用型器件对实际水上/水下油污的定域处理 | 第57-58页 |
4.3.7 实用型器件对实际油污的连续分离与集成 | 第58-60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4.4.1 实用型器件分离效率对比 | 第60-61页 |
4.4.2 实用型器件集成速率对比 | 第61页 |
4.4.3 实用型器件智能油水分离 | 第61-62页 |
4.4.4 实用型器件漂浮的稳定性 | 第62页 |
4.4.5 实用型器件耐酸碱稳定性 | 第62-63页 |
4.4.6 实用型器件循环使用寿命 | 第63-64页 |
4.4.7 实用型器件在未来的构想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