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评估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2 混合结构的特点第12-13页
        1.2.1 混合结构的优点第12页
        1.2.2 混合结构存在问题第12-13页
    1.3 高层混合结构研究现状及方法第13-14页
    1.4 分析软件选取第14-15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各章安排第15-17页
第二章 型钢混凝土梁柱构件数值模拟及性能分析第17-31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基于纤维模型型钢混凝土梁柱构件的建模第17-22页
        2.2.1 分析单元模型原理及计算软件的选择第17-18页
        2.2.2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择第18-22页
        2.2.3 计算参数设定第22页
    2.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22-26页
        2.3.1 试件及试验的简介第22-23页
        2.3.2 计算参数设定模拟结果及分析第23-25页
        2.3.3 影响因素分析第25-26页
    2.4 纤维梁柱单元在PERFORM-3D中的运用第26-30页
        2.4.1 计算参数设定第27-28页
        2.4.2 PERFORM-3D的纤维模型第28-29页
        2.4.3 OpenSEES与PERFORM-3D分析对比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核心筒数值模拟及抗震性能分析第31-47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墙体单元的非线性模型第31-34页
    3.3 基于PERFORM-3D分析软件的核心筒非线性分析方法第34-36页
        3.3.1 墙单元的计算模型第34-35页
        3.3.2 连梁计算模型第35-36页
        3.3.3 材料本构关系选取第36页
    3.4 算例第36-44页
        3.4.1 试验模型简介第36-37页
        3.4.2 模型建立第37-38页
        3.4.3 分析结果第38-44页
    3.5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4-46页
        3.5.1 筒体轴压比的影响第44-45页
        3.5.2 筒体高宽比的影响第45页
        3.5.3 连梁刚度的影响第45-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及抗震性能分析第47-73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在PERFORM-3D中实现第47-50页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7页
        4.2.2 地震动的调整第47页
        4.2.3 PERFORM-3D时程求解方式第47-48页
        4.2.4 阻尼的确定第48-50页
    4.3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评估第50-52页
        4.3.1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第50-51页
        4.3.2 构件性能状态的确定准则第51-52页
    4.4 算例第52-59页
        4.4.1 模型简介及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2-55页
        4.4.2 自振特性分析第55-57页
        4.4.3 输入地震动的选取第57-59页
    4.5 算例结果汇总及分析第59-71页
        4.5.1 El Centro地震动计算结果及与试验分析对比第59-63页
        4.5.2 Taft地震动计算结果及与试验分析对比第63-67页
        4.5.3 卧龙地震动计算结果及与试验分析对比第67-70页
        4.5.4 数值模拟与试验损伤发展对比分析第70-71页
        4.5.5 不同地震动对结构地震响应指标影响分析第71页
    4.6 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基于IDA的高层混合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73-83页
    5.1 引言第73页
    5.2 增量动力分析法第73页
    5.3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73-74页
    5.4 地面运动强度指标IM及结构性能水准参数DM的选择第74页
    5.5 基于IDA的高层混合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步骤第74-75页
    5.6 算例第75-82页
        5.6.1 模型简介及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5-78页
        5.6.2 算例IDA的求解第78-80页
        5.6.3 地震易损性的求解第80-82页
    5.7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83-85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83-84页
    6.2 研究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致谢第89-91页
作者简介第9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影响
下一篇:HAZChina地震应急快速评估技术研究及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