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环境土壤剖面形成过程中铀、钍的演化及其环境有效性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19-27页 |
2.1 采集样品区域概况及样品预处理 | 第19-21页 |
2.1.1 区域概况 | 第19-21页 |
2.1.2 样品预处理 | 第21页 |
2.2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21-23页 |
2.3 实验中所用的主要仪器及其型号 | 第23-24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4.1 不同相态铀的提取方法 | 第24-25页 |
2.4.2 不同相态钍的提取方法 | 第25页 |
2.4.3 测量土壤剖面样品的pH的方法 | 第25-26页 |
2.4.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铀、钍的演化 | 第27-43页 |
3.1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的发育特征 | 第27-32页 |
3.2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铀的演化 | 第32-37页 |
3.3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钍的演化 | 第37-41页 |
3.4 实验操作精度分析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铀、钍的环境有效性 | 第43-59页 |
4.1 土壤剖面铀的化学形态 | 第43-48页 |
4.2 土壤剖面铀的环境有效性 | 第48-50页 |
4.3 土壤剖面钍的化学形态 | 第50-55页 |
4.4 土壤剖面钍的环境有效性 | 第55-56页 |
4.5 实验精度分析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表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