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船舶交通服务 | 第17页 |
2.1.2 公共服务 | 第17页 |
2.1.3 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服务能力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2.3 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江阴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服务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0-35页 |
3.1 江阴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服务能力现状 | 第20-25页 |
3.1.1 江阴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基本情况 | 第20页 |
3.1.2 服务能力提升采取的措施 | 第20-22页 |
3.1.3 服务能力提升取得的成效 | 第22-25页 |
3.2 服务能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31页 |
3.2.1 公共服务定位偏差 | 第25-26页 |
3.2.2 公共服务理念滞后 | 第26-27页 |
3.2.3 管理模式落后 | 第27页 |
3.2.4 法制建设不健全 | 第27-28页 |
3.2.5 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和人才流失问题 | 第28-30页 |
3.2.6 服务缺乏创新 | 第30-31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公共服务定位不够准确 | 第31页 |
3.3.2 公共服务理念缺失 | 第31-32页 |
3.3.3 管理模式落后 | 第32页 |
3.3.4 法律法规制定实施滞后 | 第32-33页 |
3.3.5 激励机制不完善以及队伍不稳定 | 第33页 |
3.3.6 创新能力不足 | 第33-35页 |
第4章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经验借鉴 | 第35-42页 |
4.1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服务能力概况 | 第35-38页 |
4.1.1 国外其他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服务能力概况 | 第35-37页 |
4.1.2 国内其它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服务能力概况 | 第37-38页 |
4.2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经验启示 | 第38-42页 |
4.2.1 提高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公共服务能力 | 第38-39页 |
4.2.2 专业高效的新型管理制度 | 第39页 |
4.2.3 加快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相关立法 | 第39页 |
4.2.4 定期开展值班人员培训 | 第39-41页 |
4.2.5 提高值班员待遇和提升空间 | 第41-42页 |
第5章 江阴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 | 第42-50页 |
5.1 重新定位公共服务 | 第42-43页 |
5.1.1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 第42页 |
5.1.2 减少行政审批职能 | 第42-43页 |
5.2 强化公共服务理念 | 第43页 |
5.2.1 提升公共服务意识 | 第43页 |
5.2.2 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协调 | 第43页 |
5.3 转变管理模式 | 第43-45页 |
5.3.1 现代化管理模式 | 第43-44页 |
5.3.2 借助社会力量管理的可行性探究 | 第44-45页 |
5.3.3 建立江阴船舶交通管理中心质量管理体系 | 第45页 |
5.4 加快资金立法保障 | 第45-46页 |
5.4.1 加大建设资金支持力度 | 第45页 |
5.4.2 加强法律法规政策保障 | 第45-46页 |
5.5 稳定人才队伍以及提高队伍素质 | 第46-48页 |
5.5.1 加大人才队伍培训 | 第46-47页 |
5.5.2 优化VTS值班员配置 | 第47页 |
5.5.3 建立分层级、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5.5.4 建立长效督察机制 | 第48页 |
5.6 加强服务能力创新 | 第48-50页 |
5.6.1 打造创新性部门文化 | 第48-49页 |
5.6.2 强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