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网络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3页 |
| 1.2.1 交通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2.2 交通流动态特性及动态路由算法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 第23页 |
|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23-29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9页 |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9-31页 |
| 第2章 基础理论知识 | 第31-44页 |
| 2.1 交通拥塞问题 | 第31-32页 |
| 2.2 复杂网络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 2.3 网络结构及功能特征统计量 | 第33-38页 |
| 2.3.1 网络结构特征度量指标 | 第33-35页 |
| 2.3.2 网络功能特征度量指标 | 第35-37页 |
| 2.3.3 现实复杂系统结构特征统计 | 第37-38页 |
| 2.4 典型网络模型 | 第38-43页 |
| 2.4.1 规则网络 | 第38-39页 |
| 2.4.2 随机网络 | 第39-40页 |
| 2.4.3 小世界网络 | 第40-41页 |
| 2.4.4 无标度网络 | 第41-4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交通网络拓扑结构特征研究 | 第44-61页 |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44页 |
| 3.2 交通网络的传统对偶拓扑表达 | 第44-53页 |
| 3.2.1 路网对偶图建模 | 第45-48页 |
| 3.2.2 网络结构特征量分析 | 第48-53页 |
| 3.3 交通网络的弧-弧对偶拓扑表达 | 第53-60页 |
| 3.3.1 弧-弧对偶网络建模方法 | 第53-57页 |
| 3.3.2 弧-弧对偶拓扑结构特征分析 | 第57-6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4章 基于引力理论的交通网络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61-72页 |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61页 |
| 4.2 交通流引力场模式分析 | 第61-62页 |
| 4.3 拥塞状态下的时间引力作用分析 | 第62-63页 |
| 4.4 经典路由策略下的交通网络引力分布 | 第63-67页 |
| 4.5 基于道路重要度的交通引力作用分析 | 第67-69页 |
| 4.6 交通引力场优化思想 | 第69-71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5章 顾及节点聚集能力的动态路由选择策略研究 | 第72-87页 |
| 5.1 问题的提出 | 第72页 |
| 5.2 网络交通流模型 | 第72-73页 |
| 5.3 网络吞吐量度量指标 | 第73-74页 |
| 5.4 顾及节点聚集能力的网络交通引力场模型 | 第74-76页 |
| 5.4.1 经典引力场理论 | 第74-75页 |
| 5.4.2 网络交通引力场模型 | 第75-76页 |
| 5.5 顾及节点聚集能力的动态路由算法 | 第76-79页 |
| 5.5.1 路由原理 | 第76-77页 |
| 5.5.2 算法描述 | 第77-79页 |
| 5.6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79-86页 |
| 5.6.1 网络交通承载能力分析 | 第79-82页 |
| 5.6.2 节点介中心分析 | 第82-85页 |
| 5.6.3 网络交通拥塞分析 | 第85-86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6章 基于节点引力作用的全局最优动态路由策略 | 第87-101页 |
| 6.1 问题的提出 | 第87-88页 |
| 6.2 全局引力最优化思想 | 第88页 |
| 6.3 顾及节点潜在畅通度的网络交通引力模型 | 第88-89页 |
| 6.4 全局最优引力场动态路由选择算法 | 第89-91页 |
| 6.4.1 路由原理 | 第89-90页 |
| 6.4.2 算法描述 | 第90-91页 |
| 6.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91-99页 |
| 6.5.1 网络交通承载能力分析 | 第91-95页 |
| 6.5.2 节点介中心分析 | 第95-97页 |
| 6.5.3 网络交通拥塞分析 | 第97-99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 结论 | 第101-102页 |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02-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