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子轨迹攻击的匿名模型及算法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轨迹数据发布中隐私保护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页 |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2 轨迹隐私保护匿名化方法 | 第14-22页 |
2.1 匿名模型 | 第14-16页 |
2.1.1 轨迹k-匿名模型 | 第14-15页 |
2.1.2 (k,δ)匿名模型 | 第15页 |
2.1.3 (C,K)_L-匿名模型 | 第15页 |
2.1.4 k~m-匿名模型 | 第15-16页 |
2.1.5 (l,k)~m-匿名模型 | 第16页 |
2.2 匿名化技术 | 第16-20页 |
2.2.1 假轨迹技术 | 第16-17页 |
2.2.2 抑制技术 | 第17-18页 |
2.2.3 泛化技术 | 第18-19页 |
2.2.4 匿名化技术的比较 | 第19-20页 |
2.3 匿名数据质量的评估 | 第20-21页 |
2.3.1 面向假轨迹技术的度量 | 第20页 |
2.3.2 面向抑制技术的度量 | 第20-21页 |
2.3.3 面向泛化技术的度量 | 第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实现轨迹k~m-匿名的最小变形度算法 | 第22-35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3.3 轨迹匿名化算法 | 第25-30页 |
3.3.1 GREANON算法 | 第25页 |
3.3.2 ACGREANON算法 | 第25-29页 |
3.3.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29-30页 |
3.4 匿名轨迹的评估模型 | 第30-31页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34页 |
3.5.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 第31页 |
3.5.2 数据的可用性分析 | 第31-33页 |
3.5.3 运行时间分析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抵制敏感位置链接攻击的(c,k)~m匿名模型 | 第35-47页 |
4.1 引言 | 第35-36页 |
4.2 相关概念 | 第36-37页 |
4.3 轨迹匿名化算法 | 第37-41页 |
4.3.1 IMGREANON算法 | 第37-41页 |
4.3.2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41页 |
4.4 匿名轨迹的评估模型 | 第41页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6页 |
4.5.1 实验环境及其配置 | 第41-42页 |
4.5.2 数据的可用性分析 | 第42-45页 |
4.5.3 运行时间分析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基于遗传算法的抵制子轨迹链接攻击的匿名化算法 | 第47-58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相关概念 | 第47-48页 |
5.3 轨迹匿名化算法 | 第48-54页 |
5.3.1 基于抑制技术的遗传算法 | 第48-52页 |
5.3.2 基于抑制技术的贪心算法 | 第52-54页 |
5.4 匿名轨迹的评估模型 | 第54页 |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5.5.1 实验环境及其配置 | 第54页 |
5.5.2 数据的可用性分析 | 第54-57页 |
5.5.3 运行时间分析 | 第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