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关于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关于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关于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及对象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中美物理教科书对比的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2-13页 |
1.4.2 认知——发现理论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美两国物理课程标准对比以及课程设置的对比 | 第14-19页 |
2.1 中美两国国家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对比 | 第14-15页 |
2.2 中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 | 第15-19页 |
2.2.1 中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理念对比 | 第15-16页 |
2.2.2 中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内容的对比 | 第16-19页 |
第三章 中美物理教材的比较以人教版必修1和科学发现者的力学部分为例 | 第19-47页 |
3.1 中美物理教材总体框架结构的对比 | 第19-24页 |
3.1.1 中国人教版必修1教材的结构 | 第19-20页 |
3.1.2 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一书的结构 | 第20-22页 |
3.1.3 人教版物理必修 1 与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教材结构的比较总结 | 第22-24页 |
3.2 中美物理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 第24-31页 |
3.2.1 中国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栏目设置情况 | 第24-26页 |
3.2.2 科学发现者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的栏目设置情况 | 第26-30页 |
3.2.3 中美两国物理教材栏目设置对比总结 | 第30-31页 |
3.3 中美两版物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第31-37页 |
3.3.1 人教版物理必修1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第31-33页 |
3.3.2 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第33-34页 |
3.3.3 中美物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比较 | 第34-37页 |
3.4 中美物理教科书正文系统的比较 | 第37-43页 |
3.4.1 中美两版本正文导入的比较 | 第37-39页 |
3.4.2 中美两版本教科书正文部分的比较 | 第39-41页 |
3.4.3 中美两版本教科书中相同物理名词的概念对比 | 第41-43页 |
3.5 中美两版本教科书中插图的统计和比较 | 第43-47页 |
3.5.1 中美物理教科书插图选取的类型与数量的比较 | 第43-45页 |
3.5.2 中美物理教科书插图类型分布的比较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启示 | 第47-52页 |
4.1 研究的结论 | 第47-49页 |
4.2 对我国物理教学的建议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