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规划中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2.1 智慧旅游规划相关概述 | 第18-20页 |
2.1.1 智慧旅游 | 第18页 |
2.1.2 智慧旅游规划 | 第18-19页 |
2.1.3 智慧旅游规划的动因 | 第19-20页 |
2.2 公众参与与公众满意度的内涵 | 第20-24页 |
2.2.1 公众参与 | 第20-21页 |
2.2.2 公众满意度 | 第21页 |
2.2.3 智慧旅游规划公众参与 | 第21-22页 |
2.2.4 公众参与影响公众满意度的方式 | 第22-24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4-34页 |
3.1 概念模型 | 第24-26页 |
3.1.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第24页 |
3.1.2 潜在变量 | 第24-26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6-29页 |
3.2.1 影响公众参与的前因 | 第26-28页 |
3.2.2 公众参与和感知质量 | 第28页 |
3.2.3 感知质量和公众满意度 | 第28-29页 |
3.3 量表设计 | 第29-34页 |
3.3.1 量表类型 | 第29-30页 |
3.3.2 具体量表 | 第30-34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 | 第34-50页 |
4.1 实证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4.1.1 实证研究背景 | 第34页 |
4.1.2 实证研究目的 | 第34页 |
4.1.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5页 |
4.2 数据收集及分析 | 第35-45页 |
4.2.1 数据的收集 | 第35页 |
4.2.2 样本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4.2.3 问卷信度分析 | 第36-40页 |
4.2.4 问卷效度分析 | 第40-45页 |
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45-50页 |
4.3.1 模型检验 | 第45-48页 |
4.3.2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48-50页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第50-57页 |
5.1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升信息质量 | 第50-52页 |
5.1.1 构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 第50-51页 |
5.1.2 正确界定政府信息公开边界 | 第51页 |
5.1.3 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 第51页 |
5.1.4 完善信息公开监督体制 | 第51-52页 |
5.1.5 规范信息公开管理制度 | 第52页 |
5.2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优化公众参与平台 | 第52-53页 |
5.2.1 公众参与渠道制度化 | 第52-53页 |
5.2.2 公众参与方式多样化 | 第53页 |
5.2.3 公众参与平台便捷化 | 第53页 |
5.3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参与效果 | 第53-55页 |
5.3.1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公众参与环境 | 第53-54页 |
5.3.2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 第54页 |
5.3.3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参与能力 | 第54-55页 |
5.4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保证公众参与 | 第55-57页 |
5.4.1 公众参与智慧旅游规划的政治保障 | 第55页 |
5.4.2 公众参与智慧旅游规划的制度保障 | 第55-56页 |
5.4.3 公众参与智慧旅游规划的激励保障 | 第56-5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57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7页 |
6.3 研究的不足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问卷调查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