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9-11页 |
1.1.1 国外带转换层的建筑结构的研究 | 第9-10页 |
1.1.2 国内带转换层的建筑结构的研究 | 第10-11页 |
1.1.3 近代高层建筑的发展 | 第11页 |
1.2 高层建筑的结构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2.1 构件立体化和布置周边化 | 第11-12页 |
1.2.2 体型多样化和组合结构化 | 第12页 |
1.2.3 转换层结构的兴起 | 第12页 |
1.3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 第12-14页 |
1.4 地震作用特点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转换层结构抗震理论与分析方法 | 第17-28页 |
2.1 转换层结构概述 | 第17-19页 |
2.1.1 转换层结构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2 转换层结构的形式和特点 | 第18-19页 |
2.2 结构抗震分析计算方法 | 第19-27页 |
2.2.1 反应谱方法 | 第20-24页 |
2.2.2 时程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2.3 计算程序的选用 | 第27-28页 |
第3章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反应谱分析 | 第28-51页 |
3.1 设计参考依据 | 第28页 |
3.2 工程概况及其不规则性 | 第28-32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28-31页 |
3.2.2 结构不规则性 | 第31-32页 |
3.3 结构边界条件 | 第32页 |
3.4 刚弹性楼板假定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32-34页 |
3.5 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34-46页 |
3.5.1 结构优化 | 第34-35页 |
3.5.2 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35-44页 |
3.5.3 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对结构侧移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4 等效侧向刚度比变化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3.6 转换层设置高度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46-51页 |
3.6.1 转换层对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46-50页 |
3.6.2 转换层对结构内力分配的影响 | 第50-51页 |
第4章 建筑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与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1-68页 |
4.1 结构弹性时程补充分析 | 第51-62页 |
4.1.1 现有规范关于时程分析的相关规定 | 第51-52页 |
4.1.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2-54页 |
4.1.3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与反应谱分析的结果对比 | 第54-58页 |
4.1.4 结构楼层质量比 | 第58页 |
4.1.5 结构层间刚度比 | 第58-59页 |
4.1.6 剪重比控制 | 第59-60页 |
4.1.7 刚重比控制 | 第60页 |
4.1.8 位移比 | 第60-62页 |
4.2 PUSHOVER分析 | 第62-68页 |
4.2.1 X方向结构抗倒塌验算 | 第63-65页 |
4.2.2 Y方向结构抗倒塌验算 | 第65-66页 |
4.2.3 L型结构抗震加强措施 | 第66-6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