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3-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0页 |
1.1 树突状细胞概述 | 第14-23页 |
1.1.1 树突状细胞的发现 | 第14页 |
1.1.2 树突状细胞的发育 | 第14-16页 |
1.1.3 树突状细胞的发育与转录因子 | 第16-17页 |
1.1.4 树突状细胞的表型 | 第17页 |
1.1.5 树突状细胞的亚群 | 第17-19页 |
1.1.6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 | 第19页 |
1.1.7 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21页 |
1.1.8 树突状细胞在临床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1.9 展望 | 第22-23页 |
1.2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 | 第23-26页 |
1.2.1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 | 第23页 |
1.2.2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诱导负向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1.2.3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产生的方法 | 第24-26页 |
1.2.4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临床应用 | 第26页 |
1.2.5 展望 | 第26页 |
1.3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及应用 | 第26-29页 |
1.3.1 二维细胞培养及其局限性 | 第26-27页 |
1.3.2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 | 第27页 |
1.3.3 三维细胞培养用生物材料 | 第27-28页 |
1.3.4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 第28-29页 |
1.3.5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的前景 | 第2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3D胶原支架培养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及表型特征 | 第30-41页 |
2.1 材料 | 第30-31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2.1.2 胶原膜 | 第30页 |
2.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 第30-31页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1-32页 |
2.3 方法 | 第32-34页 |
2.3.1 胶原支架的制备 | 第32页 |
2.3.2 骨髓细胞的分离 | 第32页 |
2.3.3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2D、2D胶原包被和3D胶原支架诱导培养 | 第32-33页 |
2.3.4 胶原支架培养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分析 | 第33-34页 |
2.3.4.1 形态特征的光学显微镜分析 | 第33页 |
2.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3页 |
2.3.4.3 免疫荧光分析 | 第33-34页 |
2.3.5 免疫表型的分析 | 第34页 |
2.3.6 统计学分析 | 第34页 |
2.4 结果 | 第34-38页 |
2.4.1 胶原支架的显微结构 | 第34-35页 |
2.4.2 2D培养和3D胶原支架培养DC的形态学特点 | 第35页 |
2.4.3 免疫荧光分析 | 第35-36页 |
2.4.4 3D胶原支架培养DC呈CD11b~+MHCⅡ~(low)的表型 | 第36-38页 |
2.5 讨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3D胶原支架培养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 第41-52页 |
3.1 材料 | 第41-42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3.1.2 胶原膜 | 第41页 |
3.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 第41-42页 |
3.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2页 |
3.3 方法 | 第42-45页 |
3.3.1 骨髓细胞的分离 | 第42页 |
3.3.2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2D和胶原支架诱导培养 | 第42-43页 |
3.3.3 抗原摄取能力的分析 | 第43页 |
3.3.4 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分析 | 第43-44页 |
3.3.5 细胞因子的定量分析 | 第44页 |
3.3.6 迟发型超敏反应能力分析 | 第44页 |
3.3.7 迟发型超敏反应中细胞因子的定量分析 | 第44-45页 |
3.3.8 诱导调节性T细胞增殖能力分析 | 第45页 |
3.3.9 统计学分析 | 第45页 |
3.4 结果 | 第45-50页 |
3.4.2 3D胶原支架培养DC分泌高水平的IL-10 | 第46页 |
3.4.3 3D胶原支架培养DC在体外具有较弱的T细胞增殖能力 | 第46-48页 |
3.4.4 3D胶原支架培养DC减轻了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程度 | 第48页 |
3.4.5 3D胶原支架培养DC促进了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外周血和脾脏细胞IL-10和TGF-β1的表达 | 第48-49页 |
3.4.6 3D胶原支架培养DC并未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脾脏Treg细胞的产生 | 第49-50页 |
3.5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3D胶原支架培养调节性DC产生原因的探讨 | 第52-67页 |
4.1 材料 | 第52-53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4.1.2 相关试剂及配制 | 第52页 |
4.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2-53页 |
4.2 方法 | 第53-57页 |
4.2.1 Microarry试验 | 第53-55页 |
4.2.2 QRT-PCR | 第55-56页 |
4.2.3 Transwell分析 | 第56-57页 |
4.2.4 抗体中和试验 | 第57页 |
4.2.5 细胞凋亡分析 | 第57页 |
4.3 结果 | 第57-65页 |
4.3.1 DC的3D胶原支架培养改变了其基因表达模式 | 第57-63页 |
4.3.2 培养体系中产生的可溶性分子和细胞与细胞基质的接触导致了3D胶原支架培养的调节性DC的产生 | 第63页 |
4.3.3 IL-10和TGF-β1参与了3D胶原支架培养的调节性DC的产生 | 第63-64页 |
4.3.4 细胞凋亡可能也参与了3D胶原支架培养的调节性DC的产生 | 第64-65页 |
4.4 讨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附录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7页 |
作者简历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