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中国的人大代表制度 | 第12-22页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 第12-15页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来源 | 第12-14页 |
二、苏联模式的实践 | 第14-15页 |
三、我国人大制度的实践 | 第15页 |
第二节 我国的人大代表制度现状及其作用 | 第15-19页 |
一、代表制度的理论学说 | 第16-17页 |
二、我国的人大代表制度 | 第17-18页 |
三、我国的人大代表制度的优越性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我国人大代表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一、部分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代表的年龄结构上尚有调整的余地 | 第19页 |
二、有时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代表难以同时兼顾本职工作和代表工作 | 第19-20页 |
三、有些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不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实行代表专职制的可行性分析 | 第22-36页 |
第一节 国外议员专职制的演变 | 第22-24页 |
一、英国 | 第22-23页 |
二、美国 | 第23-24页 |
三、法国和德国 | 第24页 |
第二节 关于是否实行专职制的争论 | 第24-27页 |
一、质疑代表专职制度的声音 | 第24-26页 |
二、支持代表专职制度的声音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我国实行代表专职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36页 |
一、从现实的需要上看,代表的专职化具有必要性 | 第27-29页 |
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上看,代表的全面专职化时机还未成熟 | 第29-31页 |
三、关于"议行合一"的评析 | 第31-32页 |
四、结论 | 第32-36页 |
第三章 人大代表专职制度构想 | 第36-46页 |
第一节 专职化的路径选择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人大代表专职制度的构想——人大常委会全部专职化 | 第37-46页 |
一、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全部专职化 | 第37-40页 |
二、专职常委的产生机制——考试和考核 | 第40-41页 |
三、专职常委对普通人大代表的信息收集机制 | 第41-42页 |
四、对专职常委的监督机制 | 第42-44页 |
五、会议制度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