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云南布朗族乡土建筑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第13-18页
        1.2.1 国外著作及相关文献第13-15页
        1.2.2 国内著作及相关文献第15-18页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8-19页
        1.3.1 研究对象第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1.5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19页
        1.5.2 实地调研法第19页
        1.5.3 采访询问法第19页
        1.5.4 类比归纳法第19-20页
    1.6 论文框架第20-23页
第二章 布朗族概况第23-41页
    2.1 地域环境分布第23-29页
        2.1.1 聚居地地形地貌第26-27页
        2.1.2 气候特征第27-28页
        2.1.3 自然资源第28-29页
    2.2 历史人文环境第29-32页
        2.2.1 历史沿革第29-30页
        2.2.2 民族源流第30-31页
        2.2.3 风俗习惯第31-32页
    2.3 社会形态分析第32-40页
        2.3.1 南传佛教信仰第33-36页
        2.3.2 多神崇拜第36-40页
    2.4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布朗族聚落空间的研究第41-77页
    3.1 聚落形成第41-43页
    3.2 聚落空间现状第43-52页
        3.2.1 聚落选址第43-48页
        3.2.2 空间分布第48-52页
    3.3 聚落空间构成要素第52-70页
        3.3.1 原始宗教的空间要素第55-58页
        3.3.2 佛教空间构成要素第58-66页
        3.3.3 民俗空间构成要素第66-70页
    3.4 聚落空间形态第70-74页
        3.4.1 聚落空间外部形态第70-71页
        3.4.2 聚落空间内部形态第71-74页
    3.5 聚落空间特征第74-75页
        3.5.1 因地制宜第74页
        3.5.2 聚合性第74-75页
        3.5.3 秩序性与和谐性第75页
    3.6 小结第75-77页
第四章 布朗族民居建筑研究第77-117页
    4.1 民居建成仪式第77-78页
    4.2 布朗族民居建筑类型第78-80页
        4.2.1 干栏式楼居的特征第78-79页
        4.2.2 地居式“鸡罩笼”的特征第79-80页
    4.3 布朗族干栏式民居第80-103页
        4.3.1 平面形制第80-81页
        4.3.2 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第81-88页
        4.3.3 建筑构架第88-93页
        4.3.4 民居实例第93-103页
    4.4 布朗族地居式民居第103-106页
        4.4.1 平面形制第103页
        4.4.2 空间造型和功能布局第103-104页
        4.4.3 建筑构架第104-106页
    4.5 其他地区的布朗族民居第106-107页
        4.5.1 空间形式第106页
        4.5.2 构架和空间等级第106-107页
    4.6 布朗族民居特征第107-111页
        4.6.1 物质空间的序列性第108-109页
        4.6.2 精神空间的向心性第109-111页
    4.7 建筑结构部件与材料装饰第111-114页
        4.7.1 结构部件第111-112页
        4.7.2 建筑材料第112页
        4.7.3 装饰第112-114页
    4.8 小结第114-117页
第五章 布朗族与相邻民族乡土建筑对比第117-129页
    5.1 类型学下的布朗族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第117-119页
        5.1.1 不同地域布朗族民居建筑类型第117-118页
        5.1.2 西双版纳布朗族民居的建筑变型组合形态分析第118-119页
    5.2 民居的更新方式第119页
    5.3 布朗族民居的空间加法第119-124页
        5.3.1 屋架加建第120-123页
        5.3.2 底层空间的扩展第123-124页
    5.4 相似性和差异性第124-127页
        5.4.1 相似性第124-125页
        5.4.2 差异性第125-127页
    5.5 小结第127-129页
第六章 结论第129-135页
    6.1 布朗族乡土建筑特性第129页
    6.2 布朗族乡土建筑生成机制第129-131页
        6.2.1 营造方式第130页
        6.2.2 内在秩序第130-131页
        6.2.3 行为模式第131页
        6.2.4 文化特质第131页
    6.3 布朗族乡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第131-132页
    6.4 布朗族民居的价值第132-133页
        6.4.1 历史文化价值第132页
        6.4.2 自然生态价值第132页
        6.4.3 审美文化价值第132-133页
        6.4.4 建筑创作价值第133页
    6.5 本论文的局限性第133页
    6.6 本论文的贡献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1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41-143页
附录B 图片索引第143-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西汉新儒学统治思想地位的确立
下一篇:清代江西宗族文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