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油三场协同破乳脱水装置的设计与参数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乳化油传统破乳脱水方法 | 第10-13页 |
1.2.1 生物破乳脱水方法 | 第11页 |
1.2.2 化学破乳脱水方法 | 第11页 |
1.2.3 物理破乳脱水方法 | 第11-13页 |
1.3 乳化油多物理场协同破乳脱水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4.1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2 脉冲电场作用下分散相液滴变形研究 | 第16-34页 |
2.1 均匀电场作用下液滴变形理论研究 | 第16-23页 |
2.1.1 研究对象描述及模型构建 | 第16-17页 |
2.1.1.1 研究对象描述 | 第16页 |
2.1.1.2 液滴受力 | 第16-17页 |
2.1.2 模型求解 | 第17-23页 |
2.1.2.1 液滴内外极化电场强度 | 第17-18页 |
2.1.2.2 液滴所受电应力 | 第18-19页 |
2.1.2.3 液滴内外流动速度场和流动应力 | 第19-21页 |
2.1.2.4 液滴变形稳态分量及总变形量 | 第21-23页 |
2.2 非均匀电场分布研究 | 第23-24页 |
2.2.1 同轴圆柱形电极电场分布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2.2.2 电场模型仿真模拟 | 第24页 |
2.3 脉冲电场作用下液滴变形行为研究 | 第24-30页 |
2.3.1 物理模型 | 第24-25页 |
2.3.2 控制方程 | 第25-26页 |
2.3.2.1 两相流控制方程 | 第25-26页 |
2.3.2.2 电场控制方程 | 第26页 |
2.3.3 数值模拟方法及边界条件 | 第26-27页 |
2.3.4 液滴变形行为研究 | 第27-30页 |
2.4 液滴变形实验验证 | 第30-32页 |
2.4.1 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30-31页 |
2.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旋流离心脱水单元结构设计与参数优化 | 第34-42页 |
3.1 旋流器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34-35页 |
3.2 旋流器FLUENT仿真计算及参数优化 | 第35-40页 |
3.2.1 物理模型 | 第35-36页 |
3.2.2 控制方程 | 第36-38页 |
3.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拟优化 | 第42-56页 |
4.1 多物理场耦合模型 | 第42-43页 |
4.2 边界条件的确定及参数设置 | 第43-44页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4-54页 |
4.3.1 不同入口流速多场耦合模拟 | 第45-48页 |
4.3.2 不同电场频率多场耦合模拟 | 第48-51页 |
4.3.3 不同电压幅值多场耦合模拟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三场协同脱水装置设计及实验 | 第56-70页 |
5.1 实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 第56-59页 |
5.1.1 实验装置介绍 | 第56-57页 |
5.1.2 工作原理 | 第57-59页 |
5.2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 第59-61页 |
5.2.1 实验方案 | 第59-60页 |
5.2.2 乳状液制备方法 | 第60页 |
5.2.3 实验操作步骤 | 第60-61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5.3.1 加热温度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2 入口流速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3 脉冲电场频率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4 脉冲电压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70-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