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关系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研究背景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20页
    1.1 自我表露第9-12页
        1.1.1 自我表露的概念第9页
        1.1.2 自我表露的理论第9-10页
        1.1.3 自我表露的功能第10-12页
        1.1.4 自我表露的测量第12页
    1.2 心理弹性第12-14页
        1.2.1 心理弹性的概念第12-13页
        1.2.2 心理弹性的结构第13-14页
        1.2.3 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第14页
        1.2.4 心理弹性的测量第14页
    1.3 父母教养方式第14-16页
        1.3.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第14-15页
        1.3.2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第15-16页
        1.3.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第16页
    1.4 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第16-17页
    1.5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第17-18页
    1.6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第18-20页
2 问题提出第20-21页
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3.1 研究目的第21页
    3.2 研究假设第21页
    3.3 研究意义第21-23页
        3.3.1 理论意义第21页
        3.3.2 实践意义第21页
        3.3.3 创新之处第21-23页
4 研究方法第23-25页
    4.1 研究对象第23页
    4.2 变量第23页
        4.2.1 预测变量第23页
        4.2.2 中介变量第23页
        4.2.3 结果变量第23页
    4.3 测量工具第23-24页
        4.3.1 父母教养方式EMBU第23页
        4.3.2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第23-24页
        4.3.3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第24页
    4.4 研究程序第24页
    4.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4页
    4.6 研究中的伦理处理第24-25页
5 结果与分析第25-42页
    5.1 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25-30页
        5.1.1 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岳冬梅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25-27页
        5.1.2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27-29页
        5.1.3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29-30页
    5.2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基本特点第30-36页
        5.2.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第30-32页
        5.2.2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城乡差异第32-33页
        5.2.3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差异第33-35页
        5.2.4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年级差异第35-36页
    5.3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相关分析第36-38页
        5.3.1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相关分析第36-37页
        5.3.2 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相关分析第37-38页
    5.4 初中生心理弹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表露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分析第38-42页
        5.4.1 初中生心理弹性在父亲教养方式与自我表露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分析第38-39页
        5.4.2 初中生心理弹性在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表露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分析第39-42页
6 综合讨论第42-48页
    6.1 研究的方法学问题第42-43页
        6.1.1 正态性检验第42页
        6.1.2 共线性检验第42页
        6.1.3 共同方法偏差第42-43页
    6.2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基本特点第43-45页
        6.2.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特点第43页
        6.2.2 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基本特点第43-44页
        6.2.3 初中生与自我表露的基本特点第44-45页
    6.3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自我表露的相关分析第45-46页
    6.4 初中生心理弹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表露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分析第46-48页
7 结论第48-50页
8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附录第56-59页
后记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用PV技术对16种园林植物进行抗旱性的研究
下一篇:陇南市西狭颂旅游景区中华书法园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