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典型模式 | 第11-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简要评述 | 第15页 |
1.3.4 国外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模式 | 第15-17页 |
1.3.5 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模式 | 第17-18页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公共文化服务的学理分析 | 第20-25页 |
2.1 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2.1.1 公共文化 | 第20页 |
2.1.2 公共文化的本质 | 第20页 |
2.1.3 公共文化的特点 | 第20页 |
2.1.4 公共文化的辩证关系 | 第20-21页 |
2.1.5 公共文化服务 | 第21页 |
2.1.6 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 | 第21-23页 |
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3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3页 |
2.2.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2.2.4 人的本质理论 | 第24-25页 |
3 杭锦旗公共文化服务状况审视 | 第25-41页 |
3.1 调查内容设定以及调查样本情况 | 第25-28页 |
3.1.1 杭锦旗简介 | 第25页 |
3.1.2 调查内容的设计 | 第25-28页 |
3.2 杭锦旗文化生活与公共文化服务状况 | 第28-41页 |
3.2.1 杭锦旗文化生活状况 | 第28-37页 |
3.2.2 杭锦旗公共文化服务状况 | 第37-41页 |
4 杭锦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困境与原因 | 第41-48页 |
4.1 杭锦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困境 | 第41-44页 |
4.1.1 公共文化服务的非均衡态势 | 第41页 |
4.1.2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缺位 | 第41-42页 |
4.1.3 公众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4.1.4 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尚未构建 | 第43-44页 |
4.1.5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下的有效供给不足 | 第44页 |
4.2 杭锦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4.2.1 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 | 第44-45页 |
4.2.2 资金投入的限制 | 第45页 |
4.2.3 公共文化服务的被边缘化 | 第45-46页 |
4.2.4 公共部门文化行政体制落后 | 第46页 |
4.2.5 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缺失 | 第46-48页 |
5 杭锦旗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探讨 | 第48-57页 |
5.1 树立城乡均衡的服务供给理念 | 第48-49页 |
5.1.1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设计 | 第48-49页 |
5.1.2 提高农村和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 第49页 |
5.1.3 增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便捷性 | 第49页 |
5.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治理机制 | 第49-52页 |
5.2.1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 第50页 |
5.2.2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 第50-51页 |
5.2.3 强化公众有序参与的意识和水平 | 第51页 |
5.2.4 推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 第51-52页 |
5.3 构筑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需求表达机制 | 第52-53页 |
5.3.1 提升公众诉求表达能力 | 第52页 |
5.3.2 畅通诉求渠道机制 | 第52-53页 |
5.4 探索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 第53-54页 |
5.4.1 以创新驱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全域共享体系 | 第53页 |
5.4.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 | 第53-54页 |
5.4.3 实施农村、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 | 第54页 |
5.5 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安排 | 第54-57页 |
5.5.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 第55页 |
5.5.2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配套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 第55页 |
5.5.3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第55-56页 |
5.5.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第56-57页 |
6 创新点和不足 | 第57-58页 |
6.1 创新点 | 第57页 |
6.2 不足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