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论文--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论文

冀北电网500kV变电站“调控一体”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国内外运行管理模式的发展第11-14页
        1.2.2 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第14-15页
    1.3 冀北电网 500k V变电站“调控一体”自动化系统必要性第15-16页
        1.3.1“调控一体”自动化系统必要性概述第15-16页
        1.3.2 冀北电网 500k V变电站“调控一体”自动化系统必要性第16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冀北电网 500k V变电站“调控一体”自动化系统目标分析第18-27页
    2.1 冀北电网运行管理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第18-21页
        2.1.1 冀北 500k V网架现状第18-19页
        2.1.2 冀北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第19-20页
        2.1.3 冀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第20页
        2.1.4 冀北电网 500k V变电设备“调控一体化”第20-21页
    2.2“调控一体”系统的设计目标及需求第21-24页
        2.2.1“调控一体”系统的设计目标第21-22页
        2.2.2“调控一体”系统的设计功能需求第22-24页
    2.3“调控一体”系统的设计结构需求第24-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调控一体”自动化系统方案第27-46页
    3.1“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实施条件第27-33页
    3.2 冀北电网 500k V调度自动化系统第33-39页
        3.2.1 基础平台方案第33-35页
        3.2.2 冀北电网 500k V变电站远动系统第35-37页
        3.2.3 冀北电网 500k V变电站关口电能计量系统第37-38页
        3.2.4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第38页
        3.2.5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第38-39页
        3.2.6 相量测量装置(PMU)第39页
        3.2.7 相关调度端系统第39页
    3.3 500k V变电站“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配置第39-45页
        3.3.1 监测、监控范围第39-40页
        3.3.2 自动化系统配置方案第40-43页
        3.3.3 自动化系统的网络方案第43-44页
        3.3.4 与其他设备接口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调控一体”自动化系统实施情况第46-61页
    4.1 500k V设备调控层面实施第46-48页
        4.1.1 500kV设备在地调实施调控一体化分析第46-47页
        4.1.2 500kV变电设备在网、省层面“调控一体化”模式优缺点分析第47-48页
        4.1.3 500kV设备调控一体化工作优化措施第48页
    4.2 冀北电网调控一体化各级调度的建设第48-52页
        4.2.1 各地区地县一体化调度控制系统第48-50页
        4.2.2 冀北备用调度控制系统第50页
        4.2.3 各地区备用调度控制系统第50-51页
        4.2.4 各地区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第51-52页
    4.3 调控一体化稳定性性能建设第52-60页
        4.3.1 操作命令网络流转系统分析第52-54页
        4.3.2 变电站运行监控信息优化的情况第54-56页
        4.3.3 调度主站综合监管平台在调控一体化中的分析第56-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调控一体”自动化系统实施成果第61-69页
    5.1 提升基础数据质量,提高同业对标水平第62-66页
        5.1.1 电能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准确的状态估计第63-64页
        5.1.2 监控信息优化,提高监控效率第64-65页
        5.1.3 AVC系统全覆盖,提高AVC遥控正确率第65-66页
    5.2 常态化断路器远方操作,缩短方式调整和故障处理时间第66-67页
    5.3 双重化构建调度数据网,增强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结论第69-70页
    6.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响应面法的喷油器微孔激光加工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有限元模拟与支持向量机的传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