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7页 |
1.1 选题的缘起 | 第11-13页 |
1.1.1 选题来源及内涵 | 第11-12页 |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 | 第12页 |
1.1.3 选题的学术依据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2.1“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2.2“习近平”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2.3“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1.2.4 文献研究的综合述评 | 第21-2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1.3.1 选题的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3.3 选题的创新点 | 第24页 |
1.4 当代价值 | 第24-27页 |
1.4.1 理论价值 | 第24-25页 |
1.4.2 实际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概述 | 第27-53页 |
2.1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征功效 | 第27-38页 |
2.1.1 中国传统文化及基本内容 | 第27-31页 |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31-33页 |
2.1.3 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功效 | 第33-38页 |
2.2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 第38-45页 |
2.2.1 明确传统文化的社会定位 | 第38-40页 |
2.2.2 肯定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 第40-42页 |
2.2.3 捍卫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 | 第42-45页 |
2.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及特点 | 第45-53页 |
2.3.1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 | 第45-48页 |
2.3.2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效应 | 第48-50页 |
2.3.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特点 | 第50-53页 |
第3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第53-103页 |
3.1“大同理想,天下为家”与“中国梦” | 第53-58页 |
3.1.1 大同理想溯源 | 第53-54页 |
3.1.2“中国梦”的提出及内涵 | 第54-56页 |
3.1.3 习近平对大同理想的传承和超越 | 第56-58页 |
3.2“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与依法治国 | 第58-66页 |
3.2.1 法治观溯源 | 第58-61页 |
3.2.2 依法治国及其发展进程 | 第61-63页 |
3.2.3 习近平对传统法治观的传承和超越 | 第63-66页 |
3.3“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与反腐倡廉 | 第66-75页 |
3.3.1 廉政观溯源 | 第66-71页 |
3.3.2 反腐倡廉及其现实意义 | 第71-73页 |
3.3.3 习近平对传统廉政观的传承和超越 | 第73-75页 |
3.4“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群众路线 | 第75-85页 |
3.4.1 民本观溯源 | 第75-77页 |
3.4.2 群众路线的内涵及发展 | 第77-80页 |
3.4.3 习近平对传统民本观的传承和超越 | 第80-85页 |
3.5“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与协和万邦 | 第85-94页 |
3.5.1“天下观”溯源 | 第85-87页 |
3.5.2“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 第87-91页 |
3.5.3 习近平对“天下观”的传承和超越 | 第91-94页 |
3.6“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与核心价值观 | 第94-103页 |
3.6.1 传统价值观溯源 | 第94-96页 |
3.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 | 第96-98页 |
3.6.3 习近平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超越 | 第98-103页 |
第4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当代中国的需要 | 第103-129页 |
4.1 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之方 | 第103-113页 |
4.1.1 社会道德呈现两极分化 | 第104-106页 |
4.1.2 现代性道德困境的成因 | 第106-108页 |
4.1.3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促进道德建设 | 第108-113页 |
4.2 重拾民族文化自信之效 | 第113-121页 |
4.2.1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 第113-116页 |
4.2.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第116-118页 |
4.2.3 打造民族文化价值观 | 第118-121页 |
4.3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功 | 第121-129页 |
4.3.1 指引民族目标 | 第121-123页 |
4.3.2 凝聚中国力量 | 第123-127页 |
4.3.3 激发改革活力 | 第127-129页 |
第5章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当代世界的需要 | 第129-153页 |
5.1 缓和世界文明冲突 | 第129-138页 |
5.1.1 世界“文明冲突”论 | 第129-131页 |
5.1.2 中国传统“和”文化 | 第131-134页 |
5.1.3 习近平倡导世界文明的尊重、包容、互鉴 | 第134-138页 |
5.2 构建和谐世界秩序 | 第138-145页 |
5.2.1 和谐世界提出及内涵 | 第138-139页 |
5.2.2 和谐世界的实现路径 | 第139-141页 |
5.2.3 习近平助推各国发展的独立、协调、均衡 | 第141-145页 |
5.3 促进世界互利共赢 | 第145-153页 |
5.3.1 世界共建共享之势 | 第145-147页 |
5.3.2 中国先义后利之德 | 第147-149页 |
5.3.3 习近平促进世界交流的合作、互利、共赢 | 第149-153页 |
第6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文化省思的需要 | 第153-169页 |
6.1 强化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可 | 第153-157页 |
6.1.1 高度的文化认同 | 第153-155页 |
6.1.2 高度的文化自觉 | 第155-156页 |
6.1.3 高度的文化自信 | 第156-157页 |
6.2 变传统文化为当下传统 | 第157-161页 |
6.2.1 创造性转化 | 第157-158页 |
6.2.2 创造性运用 | 第158-159页 |
6.2.3 创造性发展 | 第159-161页 |
6.3 形成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观 | 第161-169页 |
6.3.1 拓展传统文化价值观 | 第161-163页 |
6.3.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第163-165页 |
6.3.3 打造全球治理新理念 | 第165-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