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题目来源 | 第12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1.2.1 烃源岩生烃特征 | 第13页 |
1.2.2 油气来源与成因鉴别 | 第13-14页 |
1.2.3 输导体系 | 第14-16页 |
1.2.4 新构造运动与油气富集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主要的工作量与成果图件 | 第19-21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6页 |
2.1 渤海海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21-22页 |
2.2 地层发育分布 | 第22-25页 |
2.3 新构造运动 | 第25-26页 |
第3章 烃源岩的发育分布特征与生烃模式 | 第26-47页 |
3.1 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40页 |
3.1.1 有机质丰度 | 第27-31页 |
3.1.2 有机质类型 | 第31-33页 |
3.1.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33-34页 |
3.1.4 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成 | 第34-39页 |
3.1.5 烃源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 第39-40页 |
3.2 烃源岩产烃特征 | 第40-47页 |
3.2.1 生烃热模拟实验现状 | 第40-42页 |
3.2.2 黄金管模拟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2-43页 |
3.2.3 烃源岩的生烃模式 | 第43-47页 |
第4章 原油的成因类型与来源 | 第47-65页 |
4.1 原油的物性特征 | 第47-48页 |
4.2 原油的成熟度 | 第48-49页 |
4.3 油源对比 | 第49-65页 |
4.3.1 多生源参数聚类分析 | 第50-54页 |
4.3.2 油族对比与原油成因类型 | 第54-59页 |
4.3.3 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 第59-65页 |
第5章 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 | 第65-81页 |
5.1 油气运移地球化学表征 | 第65-70页 |
5.1.1 含氮化合物 | 第65-67页 |
5.1.2 芳烃类运移参数 | 第67-69页 |
5.1.3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参数 | 第69-70页 |
5.2 油气的运移充注方向 | 第70-76页 |
5.3 区域优势运移路径模拟 | 第76-81页 |
第6章 典型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与石臼坨凸起油气富集规律 | 第81-105页 |
6.1 油气的充注历史 | 第81-84页 |
6.1.1 渤中凹陷周边地区 | 第81-82页 |
6.1.2 石臼坨凸起南部与斜坡区 | 第82-84页 |
6.1.3 石臼坨凸起东倾末端地区 | 第84页 |
6.2 断层控制下的近源油气充注成藏模式 | 第84-85页 |
6.3 断层、砂体控制下长距离输导的油气运聚模式 | 第85-89页 |
6.4 边界断层分段性活动控制下的油气差异富集模式 | 第89-99页 |
6.4.1 新近系储层沙三段的油源 | 第89-90页 |
6.4.2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 第90-91页 |
6.4.3 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充注 | 第91-94页 |
6.4.4 边界断层的分段性输导油气 | 第94-99页 |
6.5 石臼坨凸起油气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 | 第99-105页 |
6.5.1 生烃灶与输导体系控制下的油气优势运移路径 | 第99-101页 |
6.5.2 继承性凸起与构造-岩性控制下的油藏分布 | 第101-102页 |
6.5.3 断层的启闭性控制的断层圈闭富集 | 第102-10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附录A 石臼坨凸起及周边样品的饱和烃参数数据 | 第115-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