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1.2.1 植被退化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植被覆盖度研究 | 第11-13页 |
1.2.3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 第13-18页 |
1.2.4 中亚干旱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研究区与数据源 | 第21-2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2.1.1 生态环境概况 | 第22-23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页 |
2.2 研究数据 | 第23-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中亚干旱区草地退化格局分析 | 第27-35页 |
3.1 草地退化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3.1.1 草地覆盖度反演模型 | 第27-28页 |
3.1.2 草地覆盖度反演精度验证 | 第28-29页 |
3.1.3 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 | 第29页 |
3.2 草地覆盖度反演模型精度验证和适应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 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 第30-33页 |
3.4 不同国家和区域草地退化分析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流域典型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35-75页 |
4.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第35-42页 |
4.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数 | 第36-37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7-38页 |
4.1.3 指标监测与反演方法 | 第38-40页 |
4.1.4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0-41页 |
4.1.5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 第41-42页 |
4.2 和田河流域典型区指标监测与反演 | 第42-50页 |
4.2.1 地理环境特征 | 第42页 |
4.2.2 评价指标监测与反演 | 第42-50页 |
4.3 博斯腾湖流域典型区指标监测与反演 | 第50-59页 |
4.3.1 地理环境特征 | 第50页 |
4.3.2 评价指标监测与反演 | 第50-59页 |
4.4 咸海流域典型区指标监测与反演 | 第59-66页 |
4.4.1 地理环境特征 | 第59-60页 |
4.4.2 评价指标监测与反演 | 第60-66页 |
4.5 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典型区指标监测与反演 | 第66-73页 |
4.5.1 地理环境特征 | 第66-67页 |
4.5.2 评价指标监测与反演 | 第67-73页 |
4.6 典型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73-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创新点 | 第76页 |
5.3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