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0.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4-15页 |
0.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 中国影子银行概述 | 第17-30页 |
1.1 影子银行界定及其信用创造机理 | 第17-19页 |
1.1.1 影子银行界定 | 第17-18页 |
1.1.2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理 | 第18-19页 |
1.2 影子银行类型 | 第19-25页 |
1.2.1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 第19-21页 |
1.2.2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 第21-23页 |
1.2.3 民间金融 | 第23-25页 |
1.3 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 | 第25-30页 |
1.3.1 金融机构的逐利性是影子银行发展的内部动力 | 第26-27页 |
1.3.2 融资主体的需求是影子银行发展的外在因素 | 第27-30页 |
2 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定性分析 | 第30-39页 |
2.1 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30-31页 |
2.1.1 降低了商业银行传导主体地位 | 第30-31页 |
2.1.2 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 第31页 |
2.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 第31-34页 |
2.2.1 影子银行对中介指标和最终目标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 第34-39页 |
2.3.1 削弱了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 | 第34-37页 |
2.3.2 降低了再贴现政策作用力 | 第37页 |
2.3.3 弱化了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果 | 第37-39页 |
3 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实证分析 | 第39-49页 |
3.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9-43页 |
3.1.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39页 |
3.1.2 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39-40页 |
3.1.3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与稳定性检验 | 第40页 |
3.1.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0-41页 |
3.1.5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1页 |
3.1.6 方差分解结果 | 第41-42页 |
3.1.7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3.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3-49页 |
3.2.1 构建模型及指标选取说明 | 第43-44页 |
3.2.2 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44-45页 |
3.2.3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与稳定性检验 | 第45页 |
3.2.4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5-47页 |
3.2.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 消除影子银行削弱货币政策效应的措施 | 第49-53页 |
4.1 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 | 第49-50页 |
4.1.1 规范影子银行发展,丰富货币政策传导主体 | 第49-50页 |
4.1.2 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防控,维护金融稳定 | 第50页 |
4.2 健全影子银行信息统计体系,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控性 | 第50-51页 |
4.2.1 构建影子银行“大数据”统计体系 | 第50-51页 |
4.2.2 影子银行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 | 第51页 |
4.3 完善影子银行抵押品管理,增强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 | 第51-53页 |
4.3.1 建立影子银行抵押品风险分级管理规则 | 第51页 |
4.3.2 影子银行抵押品计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缴纳范围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