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7-20页 |
一、实践发展背景 | 第17-18页 |
二、理论研究依据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重点 | 第20-2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二、研究重点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3-33页 |
一、城市群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二、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三、城市群形成与演进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四、城镇化效应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五、东北老工业基地及类似区域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六、总结:文献述评与论文题目选取 | 第32-33页 |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33-37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33-3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35页 |
四、研究技术路线设计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38-59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38-42页 |
一、城市群组 | 第38-39页 |
二、城市群空间结构 | 第39-40页 |
三、空间重构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 第42-47页 |
一、空间结构理论 | 第42-43页 |
二、等级规模结构理论 | 第43-45页 |
三、世界体系理论 | 第45-46页 |
四、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驱动要素 | 第47-55页 |
一、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 | 第47-48页 |
二、城市群形成的传统驱动要素 | 第48-52页 |
三、城市群形成的新型驱动要素 | 第52-55页 |
第四节 城市群组的空间识别与评判 | 第55-58页 |
一、城市群发育程度综合判断 | 第55-56页 |
二、城市群的阶段性空间识别 | 第56页 |
三、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基本评判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格局与过程 | 第59-89页 |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59-71页 |
一、东北地区概况 | 第59-62页 |
二、东北地区城市特征 | 第62-68页 |
三、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68-71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格局 | 第71-78页 |
一、东北地区城市整合状态 | 第71-75页 |
二、东北地区城市集中化程度 | 第75-76页 |
三、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特征 | 第76-78页 |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演变历程 | 第78-88页 |
一、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形成与发展 | 第78-80页 |
二、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 第80-84页 |
三、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的正向变化 | 第84-86页 |
四、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的负向变化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四章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现象及其空间图景 | 第89-128页 |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条件 | 第89-92页 |
一、基础设施升级 | 第89-90页 |
二、重大工程项目集中 | 第90-91页 |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 | 第91-92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现象 | 第92-120页 |
一、现状城市群组空间结构合理性 | 第92-93页 |
二、东北地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 | 第93-104页 |
三、城市群组空间结构的分化与重组 | 第104-106页 |
四、地方性城市群组的孕育 | 第106-111页 |
五、东北地区城市群组重构态势 | 第111-120页 |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重构的空间图景 | 第120-122页 |
一、城市群组重构后东北地区整体格局 | 第120-121页 |
二、空间重构后城市群组状态 | 第121-122页 |
第四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调控政策 | 第122-126页 |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 第122-123页 |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 | 第123-124页 |
三、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 | 第124-125页 |
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 | 第125页 |
五、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沿边开发开放战略 | 第125-126页 |
六、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 第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五章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动力机制 | 第128-143页 |
第一节 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模式 | 第128-129页 |
一、经济协作区模式 | 第128页 |
二、经济一体化模式 | 第128-129页 |
三、多系统融合模式 | 第129页 |
第二节 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机制 | 第129-135页 |
一、内在机制 | 第129-133页 |
二、外生机制 | 第133-135页 |
第三节 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动力 | 第135-142页 |
一、外部动力 | 第135-139页 |
二、内部动力 | 第139-140页 |
三、耦合动力 | 第140-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六章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城镇化效应 | 第143-162页 |
第一节 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区域效应 | 第143-145页 |
一、经济增长效应 | 第143-144页 |
二、协调发展效应 | 第144页 |
三、持续城镇化效应 | 第144-145页 |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群组核心载体功能 | 第145-146页 |
一、城市群组承载新型城镇化的能力与特征 | 第145页 |
二、城市群组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中的突出作用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城市群组城镇化的生态效应 | 第146-161页 |
一、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响应 | 第146-148页 |
二、城镇化的生态效应评估意义 | 第148-151页 |
三、城镇化的生态效应评估方法 | 第151-153页 |
四、典型区域解析—以吉林中部城市组群为例 | 第153-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2-16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62-163页 |
一、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研究实践意义突出 | 第162页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阶段性特征 | 第162页 |
三、新旧理论交互融合能更好指导空间重构 | 第162页 |
四、东北地区城市集中度低且结构分散 | 第162-163页 |
五、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正负双向演化 | 第163页 |
六、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四层级空间重构格局 | 第163页 |
七、空间重构在三组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 | 第163页 |
八、城市群组城镇化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显著负效应 | 第163页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 第163-164页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