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8-23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FCC汽油中烯烃、硫化物含量及分布 | 第9-10页 |
1.3 FCC汽油深度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0-17页 |
1.3.1 国外典型的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 | 第11-14页 |
1.3.2 国内典型的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 | 第14-17页 |
1.4 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4.1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4.2 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金属的选择与组合 | 第18-20页 |
1.4.3 适宜载体的选择 | 第20页 |
1.4.4 催化剂改性金属的选择 | 第20-21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思路及目的 | 第2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30页 |
2.1 实验药品、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1 常规CoMo/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单金属助剂改性的CoMo/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双金属助剂改性的CoMo/γ-Al_2O_3催化剂制备 | 第24-25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26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25页 |
2.3.2 N_2吸附-脱附 | 第25-26页 |
2.3.3 程序升温还原(TPR) | 第26页 |
2.4 加氢脱硫反应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4.1 气相色谱法 | 第26页 |
2.4.2 紫外荧光法 | 第26-27页 |
2.5 反应装置与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评价指标 | 第27-30页 |
2.5.1 装置介绍 | 第27-28页 |
2.5.2 催化剂的评价指标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单金属助剂改性对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0-38页 |
3.1 镧系金属氧化物助剂含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0-34页 |
3.1.1 Ce助剂添加量对催化剂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2 La氧化物含量对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3 Ce和La助剂对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对比 | 第32-34页 |
3.2 镧系金属氧化物改性CoMo/γ-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34-37页 |
3.2.1 XRD | 第34-35页 |
3.2.2 N_2吸附-脱附 | 第35-36页 |
3.2.3 H_2-TPR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双金属助剂对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8-45页 |
4.1 金属氧化物含量对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8-41页 |
4.1.1 Fe氧化物含量对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2 Cu氧化物含量对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3 氧化物种类对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 第二助剂改性CoMo-Ce/γ-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41-44页 |
4.2.1 XRD | 第41-42页 |
4.2.2 N_2吸附-脱附 | 第42-43页 |
4.2.3 H_2-TPR | 第43-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CoMo-Ce-Fe/γ-Al_2O_3的加氢脱硫反应工艺条件考察 | 第45-51页 |
5.1 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5-49页 |
5.1.1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5.1.2 反应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5.1.3 反应空速对反应的影响 | 第47-48页 |
5.1.4 反应氢油比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 催化剂反应稳定性考察 | 第4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