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颗粒汞污染特征和大气传输的研究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1.2 大气汞的性质 | 第12-13页 |
| 1.3 大气汞浓度监测 | 第13-14页 |
| 1.4 大气汞的来源 | 第14-17页 |
| 1.4.1 自然源排放 | 第14-15页 |
| 1.4.2 人为源排放 | 第15-17页 |
| 1.5 大气汞的迁移转化 | 第17-21页 |
| 1.5.1 大气汞传输 | 第18-19页 |
| 1.5.2 大气汞沉降 | 第19页 |
| 1.5.3 大气汞转化 | 第19-20页 |
| 1.5.4 大气汞迁移转化模型 | 第20-21页 |
| 1.6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1.7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 2.1 采样点 | 第22-23页 |
| 2.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23-25页 |
| 2.2.1 采样仪器及耗材 | 第23页 |
| 2.2.2 样品保存与预处理 | 第23-24页 |
| 2.2.3 样品分析 | 第24-25页 |
| 2.3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2.4 气象数据与资料获得 | 第26-28页 |
| 第3章 泰山大气颗粒汞浓度特征 | 第28-34页 |
| 3.1 PM_(2.5)浓度特征 | 第28-29页 |
| 3.2 PM_(2.5)上颗粒汞浓度特征 | 第29-33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泰山大气颗粒汞区域传输 | 第34-40页 |
| 4.1 大气传输轨迹模型 | 第34-35页 |
| 4.2 气流后推轨迹分析 | 第35-37页 |
| 4.2.1 W类气团 | 第36页 |
| 4.2.2 E类气团 | 第36页 |
| 4.2.3 N类气团 | 第36-37页 |
| 4.2.4 S类气团 | 第3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 第5章 泰山大气颗粒汞来源分析 | 第40-46页 |
| 5.1 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 5.2 潜在源分析 | 第41-45页 |
| 5.2.1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 | 第41-43页 |
| 5.2.2 潜在源区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