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鱼腥草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1.1 鱼腥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1页 |
1.1.2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 | 第11-12页 |
1.1.3 鱼腥草的临床应用 | 第12-13页 |
1.2 黄芪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1 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3-14页 |
1.2.2 黄芪的药理作用 | 第14页 |
1.2.3 黄芪的临床应用 | 第14-15页 |
1.3 连翘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1 连翘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5页 |
1.3.2 连翘的药理作用 | 第15-16页 |
1.3.3 连翘的临床应用 | 第16页 |
1.4 金银花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4.1 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6页 |
1.4.2 金银花的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1.4.3 金银花的临床应用 | 第17页 |
1.5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5.1 中药颗粒剂的分类 | 第17页 |
1.5.2 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工艺 | 第17页 |
1.5.3 中药颗粒剂的应用 | 第17-18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单药和复方的体外抑菌试验 | 第19-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1 药品与试剂 | 第19页 |
2.1.2 菌株 | 第19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9页 |
2.2.2 抗菌药液的制备 | 第19-21页 |
2.2.3 检测菌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2.4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 结果 | 第22-24页 |
2.3.1 单药和复方的MIC测定结果 | 第22-23页 |
2.3.2 单药和复方的MBC测定结果 | 第23-24页 |
2.4 讨论 | 第24-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 第26-3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3.1.1 药品与试剂 | 第26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6-29页 |
3.2.1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制备 | 第26页 |
3.2.2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性状考察 | 第26页 |
3.2.3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粒度考察 | 第26-27页 |
3.2.4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干燥失重考察 | 第27页 |
3.2.5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溶化性考察 | 第27页 |
3.2.6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3.2.7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3.3 结果 | 第29-35页 |
3.3.1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制备 | 第29页 |
3.3.2 性状考察结果 | 第29页 |
3.3.3 粒度考察结果 | 第29页 |
3.3.4 干燥失重考察结果 | 第29-30页 |
3.3.5 溶化性考察结果 | 第30页 |
3.3.6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 | 第30-32页 |
3.3.7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中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 | 第32-35页 |
3.4 讨论 | 第35-36页 |
3.4.1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制备 | 第35-36页 |
3.4.2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质量考察 | 第36页 |
3.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体外抑菌试验 | 第37-40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4.1.1 药品与试剂 | 第37页 |
4.1.2 菌株 | 第37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4.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7页 |
4.2.2 抗菌药液的制备 | 第37页 |
4.2.3 检测菌液的制备 | 第37页 |
4.2.4 MIC和MBC的测定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4.3.1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MIC的测定结果 | 第38页 |
4.3.2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MBC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4.4 讨论 | 第39页 |
4.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复方鱼腥草颗粒剂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40-42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5.1.1 药品与试剂 | 第40页 |
5.1.2 试验动物 | 第40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5.2.1 预实验 | 第40页 |
5.2.2 最大给药量测定 | 第40页 |
5.3 结果 | 第40-41页 |
5.3.1 预试验结果 | 第40页 |
5.3.2 最大给药量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5.4 讨论 | 第41页 |
5.5 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