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 | 第21-3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7页 |
2.1.1 公共服务 | 第21-22页 |
2.1.2 农村公共服务 | 第22-23页 |
2.1.3 农业公共服务 | 第23-26页 |
2.1.4 农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四个维度 | 第26-27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及其互补性辨析 | 第27-38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7-30页 |
2.2.2 农业公共服务的行政学基础 | 第30-34页 |
2.2.3 农业公共服务的三螺旋模型 | 第34-36页 |
2.2.4 理论间互补性辨析 | 第36-38页 |
3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四维分析 | 第38-45页 |
3.1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 | 第38-39页 |
3.2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功能要求 | 第39-40页 |
3.3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特定秩序 | 第40-42页 |
3.4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外部制约 | 第42-45页 |
4 平陆县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 第45-51页 |
4.1 平陆县农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变 | 第45-46页 |
4.2 平陆县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概况 | 第46-47页 |
4.3 平陆县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内部差异性 | 第47-48页 |
4.4 平陆县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三方失灵 | 第48-51页 |
4.4.1 政府失灵 | 第48-49页 |
4.4.2 企业失灵 | 第49-50页 |
4.4.3 农业合作组织失灵 | 第50-51页 |
5 平陆县农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四维分析 | 第51-56页 |
5.1 平陆县农业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的失败表现 | 第51-53页 |
5.1.1 供给总量不足 | 第51-52页 |
5.1.2 供给结构失衡 | 第52页 |
5.1.3 供给质量较低 | 第52页 |
5.1.4 供给服务的浪费 | 第52-53页 |
5.2 平陆县农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失败原因的四维分析 | 第53-56页 |
5.2.1 责任承担不足 | 第53页 |
5.2.2 价值规范缺失 | 第53-54页 |
5.2.3 供给模式单一化 | 第54页 |
5.2.4 外部环境缺乏改良 | 第54-56页 |
6 国外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借鉴 | 第56-66页 |
6.1 美国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经验 | 第56-59页 |
6.1.1 美国的农业扶植政策的"保险化" | 第56-57页 |
6.1.2 美国农业"科教推"服务的集聚化供给 | 第57-58页 |
6.1.3 美国农业公共服务的"农业合作社"化 | 第58-59页 |
6.2 日韩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经验 | 第59-62页 |
6.2.1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法律化 | 第59-60页 |
6.2.2 日本的农协组织多重属性化 | 第60-61页 |
6.2.3 韩国的新村运动 | 第61-62页 |
6.3 印度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经验 | 第62-63页 |
6.4 国外农业公共服务对我国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启示 | 第63-66页 |
6.4.1 农业公共服务供给要结合国情 | 第63页 |
6.4.2 农业公共服务供给需政府主导 | 第63-64页 |
6.4.3 农业公共服务供给需合作社参与 | 第64-65页 |
6.4.4 重视"科教推"服务的协调供给 | 第65-66页 |
7 我国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三方四维"优化设计 | 第66-77页 |
7.1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三方主体的定位 | 第66-68页 |
7.1.1 确立县级政府的供给主导地位 | 第66-67页 |
7.1.2 确立县龙头企业的供给主体地位 | 第67页 |
7.1.3 确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供给主体地位 | 第67-68页 |
7.2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三方供给的价值规范 | 第68-70页 |
7.2.1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理念 | 第68-69页 |
7.2.2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三方供给机制应有的价值观 | 第69-70页 |
7.3 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县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 第70-73页 |
7.3.1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模型的理论设计 | 第70-71页 |
7.3.2 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县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 第71-72页 |
7.3.3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模型的评价 | 第72-73页 |
7.4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环境的改善 | 第73-77页 |
7.4.1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市场环境的改善 | 第73-74页 |
7.4.2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环境的改善 | 第74-75页 |
7.4.3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政治环境的改善 | 第75-76页 |
7.4.4 县级农业公共服务供给行政环境的改善 | 第76-77页 |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77-79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77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