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微生物的群体感应合作 | 第10-11页 |
1.2 群体感应欺骗 | 第11-15页 |
1.2.1 合作—欺骗生态关系形成 | 第12-13页 |
1.2.2 合作—欺骗生态关系的发展 | 第13-15页 |
1.3 合作—欺骗关系的稳定机制 | 第15-17页 |
1.3.1 亲缘选择 | 第15页 |
1.3.2 谨慎代谢 | 第15-16页 |
1.3.3 代谢限制 | 第16页 |
1.3.4 群体感应监管 | 第16-17页 |
1.4 生物强化过程中群体感应应用 | 第17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2 不同形态的氮盐对菌株SD-1长期稳定性的影响 | 第20-31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3 分析项目 | 第21-23页 |
2.3 结果 | 第23-29页 |
2.3.1 外加不同氮盐的培养下的长期稳定性 | 第23-26页 |
2.3.2 长期培养过程中的欺骗行为 | 第26-27页 |
2.3.3 进化过程中的群体感应行为 | 第27-29页 |
2.4 讨论 | 第29-30页 |
2.4.1 生物强化菌株SD-1的种内入侵 | 第29-30页 |
2.4.2 不同氮盐对菌株种内稳定的影响 | 第30页 |
2.4.3 长期培养过程中的群体感应行为 | 第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3 菌株SD-1种内入侵的代谢机制研究 | 第31-39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3 分析项目 | 第32页 |
3.3 结果 | 第32-36页 |
3.3.1 菌株对不同氮盐的代谢差异 | 第33-34页 |
3.3.2 外加不同氮盐环境中合作者菌株的代谢负担 | 第34-35页 |
3.3.3 外加不同氮盐环境中欺骗子菌株的代谢优势 | 第35-36页 |
3.4 讨论 | 第36-38页 |
3.4.1 菌株SD-1氮代谢行为对群体感应行为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2 菌株SD-1氮代谢行为与群体感应行为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 第37-38页 |
3.4.3 菌株SD-1的生物脱氮应用潜能 | 第38页 |
3.5 小结 | 第38-39页 |
4 菌株SD-1种群稳定的群感进化机制研究 | 第39-51页 |
4.1 前言 | 第3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4.2.3 分析项目 | 第39-40页 |
4.3 结果 | 第40-46页 |
4.3.1 进化过程中氮源代谢分化不显著 | 第40-41页 |
4.3.2 菌株SD-1 lasIR系统维稳的"谨慎"进化 | 第41-44页 |
4.3.3 菌株SD-1 rhlIR系统维稳的"高效"进化 | 第44-46页 |
4.4 讨论 | 第46-49页 |
4.4.1 菌株的"谨慎"合作是菌群维持稳定的重要机制 | 第46-48页 |
4.4.2 种群维稳机制的进化性 | 第48-49页 |
4.4.3 群体感应合作的应用探讨 | 第49页 |
4.5 小结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5.2 创新点 | 第51-52页 |
5.3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