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生态服务功能内涵与分类 | 第16-17页 |
1.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内容与优先领域 | 第17-18页 |
1.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18页 |
1.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模型 | 第18-20页 |
1.4 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 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5.1 土壤侵蚀与土壤保持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1.5.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1.6 InVEST模型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7 论文研究关键科学问题与创新 | 第25-29页 |
1.8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0-4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30-31页 |
2.2 生态系统要素特点 | 第31-39页 |
2.2.1 气候气象 | 第31-33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33-34页 |
2.2.3 河流水系 | 第34-35页 |
2.2.4 土壤 | 第35-37页 |
2.2.5 植被 | 第37-39页 |
2.3 社会经济 | 第39页 |
2.3.1 行政区划与人口 | 第39页 |
2.3.2 社会经济发展 | 第39页 |
2.4 水土保持现状与问题 | 第39-42页 |
第三章 产水量与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 第42-82页 |
3.1 InVEST产水模型原理与算法 | 第42-44页 |
3.1.1 产水量模型原理与特征 | 第42-43页 |
3.1.2 产水量模型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3.2 水源涵养内涵与算法 | 第44-45页 |
3.2.1 水源涵养内涵 | 第44-45页 |
3.2.2 水源涵养算法 | 第45页 |
3.3 模型参数获取与处理分析 | 第45-62页 |
3.3.1 模型参数获取与来源 | 第45-46页 |
3.3.2 主要模型参数处理与分析 | 第46-62页 |
3.4 模型结果与验证 | 第62-70页 |
3.4.1 产水量模型结果与验证 | 第62-66页 |
3.4.2 水源涵养模型结果与验证 | 第66-70页 |
3.5 产水量与水源涵养影响因轰分析 | 第70-77页 |
3.5.1 气候因素对产水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3.5.2 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与水源涵养的影响 | 第71-74页 |
3.5.3 下垫面空间格局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 | 第74-77页 |
3.6 主要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 第77-82页 |
第四章 土壤侵蚀与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 第82-118页 |
4.1 InVEST土壤保持模型原理与算法 | 第82-85页 |
4.1.1 土壤保持模型原理与特征 | 第82-83页 |
4.1.2 土壤保持模型计算方法 | 第83-85页 |
4.2 模型参数获取与处理分析 | 第85-101页 |
4.2.1 模型参数获取与来源 | 第85-86页 |
4.2.2 主要模型参数处理与分析 | 第86-101页 |
4.3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7页 |
4.3.1 土壤侵蚀量评价 | 第102-103页 |
4.3.2 土壤保持量与泥沙持留量评价 | 第103-105页 |
4.3.3 土壤保持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 | 第105-107页 |
4.4 模型结果验证 | 第107-112页 |
4.4.1 实际土壤侵蚀模型结果与验证 | 第107-109页 |
4.4.2 流域产沙量模型结果与验证 | 第109-110页 |
4.4.3 流域土壤保持量/价值与泥沙持留量模型结果与验证 | 第110-112页 |
4.5 主要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 第112-118页 |
4.5.1 不同因子对土壤侵蚀量影响 | 第112-115页 |
4.5.2 不同因子对土壤保持量与泥沙持留量影响 | 第115-117页 |
4.5.3 不同因子对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影响 | 第117-118页 |
第五章 子流域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综合评估 | 第118-132页 |
5.1 综合评估方法构建 | 第118-120页 |
5.2 综合评估空间分析与分类 | 第120-132页 |
5.2.1 两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图层依据与准备 | 第120-122页 |
5.2.2 两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图层依据与准备 | 第122-126页 |
5.2.3 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 | 第126-128页 |
5.2.4 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 | 第128-132页 |
第六章 子流域单元水土保持分区管理与建议 | 第132-138页 |
6.1 森林水源涵养区措施 | 第132-134页 |
6.2 水土流失防治区措施 | 第134-135页 |
6.3 坡面整治工程区措施 | 第135页 |
6.4 泥沙控制与水安全区措施 | 第135-136页 |
6.5 小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区措施 | 第136-137页 |
6.6 生态补偿机制 | 第137-13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38-14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8-139页 |
7.2 讨论 | 第139-140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