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8页 |
1.1 配位化学 | 第12页 |
1.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概念 | 第12-13页 |
1.3 种类繁多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 | 第13-17页 |
1.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设计思路 | 第17-20页 |
1.5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合成方法 | 第20-22页 |
1.6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应用前景广阔 | 第22-29页 |
1.6.1 气体存储与分离 | 第22-24页 |
1.6.2 磁性材料 | 第24-25页 |
1.6.3 催化材料 | 第25-26页 |
1.6.4 荧光材料 | 第26-28页 |
1.6.5 新型医药载体 | 第28-29页 |
1.7 本论文选题依据与进展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8页 |
第二章 3,5-二(3',5'-间苯二甲酸)苯甲酸与过渡金属构筑的多孔配位聚合物 | 第38-58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2.2.3 配合物1-2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4 预处理吸附样品 | 第40页 |
2.3 晶体结构表征 | 第40-4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2.4.1 配合物1-2结构分析 | 第43-46页 |
2.4.2 配合物1-2的PXRD及热失重分析 | 第46-47页 |
2.4.3 吸附性能 | 第47-52页 |
2.4.4 配合物1-2荧光性质 | 第52页 |
2.5 小结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第三章 基于3,3',5,5'-(1,3-苯基)-联苯四羧酸构筑多孔配位聚合物 | 第58-84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59-6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3.2.3 配合物3-6的合成 | 第60-61页 |
3.3 晶体结构表征 | 第61-6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5-78页 |
3.4.1 配合物3-6结构分析 | 第65-69页 |
3.4.2 配合物3和4荧光性质 | 第69-70页 |
3.4.3 配合物3和4对Cu~(2+)的识别检测及原理 | 第70-72页 |
3.4.4 配合物3和4检测液相中硝基芳香化合物及原理 | 第72-75页 |
3.4.5 配合物3和4检测气相中硝基芳香化合物 | 第75-76页 |
3.4.6 配合物3-6的PXRD及热失重分析 | 第76-77页 |
3.4.7 配合物5吸附性能 | 第77-78页 |
3.5 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第四章 基于6-(3'-吡啶基)间苯-二甲酸配体配合物的构筑、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84-108页 |
4.1 引言 | 第84-8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85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85页 |
4.2.3 配合物7-14的合成 | 第85-87页 |
4.3 晶体结构表征 | 第87-9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3页 |
4.4.1 配合物7-14结构分析 | 第92-99页 |
4.4.2 配合物7-14的PXRD及热失重分析 | 第99-101页 |
4.4.3 配合物7-13荧光性质 | 第101-102页 |
4.4.4 配合物14的磁学性质 | 第102-103页 |
4.5 小结 | 第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第五章 基于2-(2-吡啶基)-1H-咪唑-4,5-二羧酸配体多孔配合物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108-128页 |
5.1 引言 | 第108-10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9-110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109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109页 |
5.2.3 配合物15-17的合成 | 第109-110页 |
5.3 晶体结构表征 | 第110-113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22页 |
5.4.1 配合物15-17结构分析 | 第113-117页 |
5.4.2 配合物15-17的PXRD及热失重分析 | 第117-119页 |
5.4.3 配合物17吸附性能 | 第119-121页 |
5.4.4 配合物15-17荧光性质 | 第121-122页 |
5.4.5 溶剂体系诱导合成多孔配合物 | 第122页 |
5.5 小结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附录 | 第130-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