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4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21-4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3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33-41页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第41-4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44-48页 |
一、研究目的、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4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46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46-48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敬畏感概述 | 第48-86页 |
第一节 敬畏感的内涵 | 第48-66页 |
一、敬畏的含义 | 第48-57页 |
二、敬畏感的含义 | 第57-59页 |
三、敬畏感的特点 | 第59-6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敬畏感的内涵 | 第66-72页 |
一、大学生敬畏感的含义 | 第66页 |
二、大学生敬畏感的内容 | 第66-72页 |
第三节 敬畏感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作用 | 第72-76页 |
一、规约作用 | 第73-74页 |
二、赏罚作用 | 第74-75页 |
三、教育作用 | 第75-76页 |
第四节 大学生敬畏感的形成 | 第76-84页 |
一、敬畏感形成的外部条件 | 第77-79页 |
二、敬畏感形成的内部条件 | 第79-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二章 敬畏感的理论概述与实践探索 | 第86-106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关于敬畏感的思想观点 | 第86-89页 |
一、果报敬畏观 | 第86-87页 |
二、生命敬畏观 | 第87-88页 |
三、宗教敬畏观 | 第88-89页 |
第二节 西方关于敬畏感的思想观点 | 第89-91页 |
一、盲目的敬畏观 | 第89页 |
二、形而上的敬畏观 | 第89-90页 |
三、生命敬畏观 | 第90-91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敬畏感的思想观点 | 第91-94页 |
一、自然生态规律敬畏观 | 第91-93页 |
二、社会历史规律敬畏观 | 第93-94页 |
三、经济发展规律敬畏观 | 第94页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敬畏感的思想观点 | 第94-99页 |
一、建国后到1978年底的相关论述 | 第95-97页 |
二、20 世纪 80、90 年代的相关论述 | 第97页 |
三、21 世纪初的相关论述 | 第97-99页 |
第五节 关于敬畏感培育的实践借鉴 | 第99-105页 |
一、中国古代关于敬畏感培育的实践探索 | 第99-102页 |
二、西方社会关于敬畏感培育的实践经验 | 第102-103页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敬畏感培育的实践积累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敬畏感现状调查 | 第106-138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对敬畏感的理解 | 第108-111页 |
一、敬畏感内涵的解读 | 第108-109页 |
二、敬畏感作用的认知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引发大学生敬畏感的客体 | 第111-114页 |
一、事物 | 第111-112页 |
二、生命 | 第112-113页 |
三、精神 | 第113页 |
四、规则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大学生敬畏感的积极表现 | 第114-124页 |
一、积极的生命敬畏感 | 第114-116页 |
二、健康的道德敬畏感 | 第116-121页 |
三、严肃的法律敬畏感 | 第121-122页 |
四、亲切的自然敬畏感 | 第122-124页 |
第四节 大学生敬畏感存在的问题 | 第124-133页 |
一、对敬畏感的理解有失偏颇 | 第124-126页 |
二、敬畏感缺少明确的价值导向 | 第126页 |
三、敬畏对象的局限性 | 第126-127页 |
四、敬畏感缺失的外在行为表现 | 第127-133页 |
第五节 大学生敬畏感的特点 | 第133-138页 |
一、对敬畏感内涵理解的多样性 | 第134页 |
二、敬畏对象的多元化 | 第134-135页 |
三、敬畏感的不稳定性 | 第135-136页 |
四、敬畏感内外表现的不一致 | 第136页 |
五、敬畏感呈层次性分布 | 第136-138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敬畏感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138-153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敬畏感淡漠的原因 | 第138-144页 |
一、受成长环境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二、受教育现状的影响 | 第141-143页 |
三、受个人心理缺陷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敬畏感匮乏的原因 | 第144-148页 |
一、理想信念的动摇 | 第144-146页 |
二、文化认同的欠缺 | 第146-147页 |
三、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 第147页 |
四、功利主义的蔓延 | 第147-148页 |
第三节 大学生法律敬畏感弱化的原因 | 第148-151页 |
一、受教育功利化趋势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二、受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 | 第149-150页 |
三、受不良心理倾向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第四节 大学生自然敬畏感缺失的原因 | 第151-153页 |
一、未能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151-152页 |
二、生态教育的薄弱 | 第152-153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敬畏感的培育 | 第153-193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敬畏感培育的目标与原则 | 第153-164页 |
一、敬畏感培育目标 | 第153-159页 |
二、敬畏感培育原则 | 第159-162页 |
三、敬畏感培育的注意事项 | 第162-16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敬畏感的培育内容 | 第164-170页 |
一、生命敬畏感的培育内容 | 第164-166页 |
二、道德敬畏感的培育内容 | 第166-168页 |
三、法律敬畏感的培育内容 | 第168-169页 |
四、自然敬畏感的培育内容 | 第169-170页 |
第三节 大学生敬畏感培育的途径 | 第170-191页 |
一、通过生命叙事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敬畏感 | 第171-176页 |
二、经由高峰体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敬畏感 | 第176-184页 |
三、通过仪式熏陶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敬畏感 | 第184-187页 |
四、通过自然生态状况调查培育大学生的自然敬畏感 | 第187-191页 |
本章小结 | 第191-193页 |
结束语 | 第193-195页 |
主要阅读参考文献 | 第195-203页 |
附录A | 第203-205页 |
附录B | 第205-228页 |
附录C | 第228-229页 |
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229-231页 |
致谢 | 第231-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