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第一节 多环芳烃及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现状 | 第11-19页 |
1 多环芳烃概述 | 第11-16页 |
2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现状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第19-29页 |
1 物理修复 | 第19页 |
2 化学修复 | 第19-20页 |
3 植物修复 | 第20-22页 |
4 微生物修复 | 第22-26页 |
5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 第26-29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组合 | 第31-51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1 样品来源 | 第31页 |
2 培养基 | 第31页 |
3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4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第二节 方法 | 第32-37页 |
1 有毒有机物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和初步鉴定 | 第32页 |
2 多环芳烃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32-33页 |
3 液体摇瓶培养定量测定PAHs降解率 | 第33-37页 |
4 高效降解菌株间的相互作用和组合 | 第37页 |
5 共代谢底物对菌株降解多环芳烃效能的影响 | 第37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1 有毒有机物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和初步鉴定 | 第37-40页 |
2 多环芳烃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40-41页 |
3 液体摇瓶培养定量测定混合PAHs降解率 | 第41-45页 |
4 液体摇瓶培养定量测定单一PAHs降解率 | 第45页 |
5 高效降解菌株间的相互作用和组合 | 第45-46页 |
6 共代谢底物对菌株降解多环芳烃效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三章 高效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菌系的筛选及其与植物联合修复污染土壤 | 第51-83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51-53页 |
1 供试菌株和植物 | 第51页 |
2 试验土壤 | 第51-52页 |
3 培养基 | 第52页 |
4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5 主要仪器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方法 | 第53-62页 |
1 蛭石、盆钵和种子表面灭菌处理 | 第53页 |
2 污染土样的处理和种子的催芽 | 第53页 |
3 盆栽实验 | 第53-54页 |
4 样品处理 | 第54-55页 |
5 实时定量PCR(qPCR) | 第55-59页 |
6 降解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59-62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62-79页 |
1 紫云英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62-63页 |
2 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变化及降解率 | 第63-70页 |
3 实时定量PCR(qPCR)的结果分析 | 第70-74页 |
4 降解菌株生长曲线 | 第74-75页 |
5 外界条件对多环芳烃降解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75-77页 |
6 降解菌株对抗生素的抗性 | 第77-78页 |
7 菌株分泌IAA和产铁载体能力定性测定 | 第78页 |
8 菌株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78-79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79-80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