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2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0-3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22-30页 |
一、“软预算约束”概念与早期文献 | 第22-24页 |
二、“软预算约束”与财政政策 | 第24-26页 |
三、“软预算约束”与货币政策 | 第26-28页 |
四、“软预算约束”与金融改革 | 第28-29页 |
五、“软预算约束”建模问题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30-3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基准模型:内含软预算约束部门的金融市场一般均衡模型 | 第35-66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基准模型 | 第37-50页 |
一、模型基本结构和主要假设 | 第38-41页 |
二、模型中四个行为主体的优化问题及其求解 | 第41-47页 |
三、基准模型:由七个市场构成的金融市场一般均衡问题 | 第47-50页 |
第三节 基准模型求解之情景(一):利率管制且软约束部门投资内生 | 第50-52页 |
第四节 实证分析和参数校准 | 第52-60页 |
一、变量与数据说明 | 第52-55页 |
二、计量分析和参数校准 | 第55-60页 |
第五节 延伸分析:改善融资结构政策及其效应 | 第60-64页 |
一、改善金融结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政策及其效应 | 第60-63页 |
二、拓展硬约束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的政策及其效应 | 第63-64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软预算约束、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 | 第66-87页 |
引言 | 第66-67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67-72页 |
一、“软预算约束”与金融改革 | 第68-69页 |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 | 第69-70页 |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 第70-71页 |
四、成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条件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基准模型求解之情景(二):利率市场化且软约束部门投资内生 | 第72-75页 |
第三节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结构效应:比较情景(一)与情景(二) | 第75-77页 |
第四节 模型扩展:考虑中国式影子银行 | 第77-83页 |
一、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 | 第78-79页 |
二、影子银行:基准模型在第二种情形下的特例(τ=1) | 第79-83页 |
第五节 延伸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和配套条件 | 第83-85页 |
一、利率市场化的“增量改革—双轨运行”路径可行吗 | 第83-84页 |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配套吗 | 第84-85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软预算约束、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 | 第87-110页 |
引言 | 第87-88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88-92页 |
一、“软预算约束”与货币政策 | 第88-90页 |
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和工具选择 | 第90-92页 |
第二节 基准模型及其求解:利率市场化前后 | 第92-95页 |
第三节 利率市场化之前的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 第95-97页 |
一、调整存款管制利率( ?)~2的政策效应 | 第96-97页 |
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1-τ )的政策效应 | 第97页 |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之后的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 第97-99页 |
第五节 存款利率市场化前后货币政策结构效应比较 | 第99-101页 |
一、从投资总量看 | 第100页 |
二、从传导机制看 | 第100-101页 |
三、从投融资结构看 | 第101页 |
第六节 延伸分析:货币政策能影响社会融资成本吗 | 第101-107页 |
一、什么是“社会融资成本” | 第102-104页 |
二、谁能影响“社会融资成本” | 第104-107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第五章 软预算约束、利率市场化和投资计划(财政政策) | 第110-128页 |
引言 | 第110-112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基准模型及其求解:利率市场化前后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利率市场化之前的投资计划(财政政策)及其效应 | 第116-117页 |
第四节 利率市场化前后投资计划(财政政策)及其效应 | 第117-121页 |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前后 变化对于各类利率的影响 | 第119页 |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前后 变化的投融资总量和结构效应 | 第119-121页 |
第五节 延伸分析:投资计划(财政政策)(I)外生的情况 | 第121-126页 |
一、基准模型之情景(三): 利率管制且软约束部门投资外生 | 第121-122页 |
二、基准模型之情景(四): 利率市场化且软约束部门投资外生 | 第122-123页 |
三、情景(三)和情景(四)下调控 的政策效应比较 | 第123-126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我国软预算约束背景下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 | 第128-141页 |
引言 | 第128页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28-131页 |
一、关于金融改革的研究结论 | 第129页 |
二、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结论 | 第129-130页 |
三、关于投资计划(财政政策)的研究结论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金融改革和宏观调控应坚持“市场化”主线 | 第131-133页 |
一、经济新常态下需要创新驱动战略 | 第131-132页 |
二、创新驱动战略要求坚持市场化改革主线 | 第132-133页 |
第三节 推动金融改革,促进结构优化 | 第133-136页 |
一、价格维度:推进并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134-135页 |
二、市场维度:发展直接融资,完善金融业态 | 第135-136页 |
第四节 引入宏观审慎理念,完善宏观管理体制 | 第136-141页 |
一、坚持市场化导向,重构我国宏观调控框架 | 第136-138页 |
二、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三位一体金融管理体制 | 第138-140页 |
三、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严肃市场纪律,鼓励金融创新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