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基本电子电路论文--放大技术、放大器论文--放大器论文

基于板条放大器的连续波单频和皮秒光学参量振荡器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2页
 §1.1 论文背景第14-15页
 §1.2 中红外(2-5μm)产生途径第15-19页
  §1.2.1 稀土离子或过渡金属掺杂晶体直接产生第15页
  §1.2.2 铅盐半导体激光器或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第15页
  §1.2.3 光参量振荡产生第15-19页
 §1.3 激光功率放大技术第19-24页
  §1.3.1 LD端泵多级放大第19-20页
  §1.3.2 掠入射侧泵放大第20页
  §1.3.3 光纤放大第20-21页
  §1.3.4 薄片放大第21-22页
  §1.3.5 Innoslab放大第22-24页
 §1.4 Innoslab放大器研究进展第24-28页
  §1.4.1 连续波/单频Innoslab放大器第24-25页
  §1.4.2 亚纳秒/皮秒/飞秒Innoslab放大器第25-27页
  §1.4.3 国内研究现状第27-28页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42页
第二章 板条放大与光参量振荡的基础理论第42-54页
 §2.1 板条放大的Frantz-Nodvik方程第42-44页
 §2.2 位相匹配基础理论简介第44-47页
  §2.2.1 双折射位相匹配第44-45页
  §2.2.2 准位相匹配第45-47页
 §2.3 光参量振荡基础理论第47-49页
  §2.3.1 连续波OPO第47-48页
  §2.3.2 皮秒同步泵浦OPO第48-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第三章 连续波单频Innoslab放大器研究第54-72页
 §3.1 连续波单频种子源第54-55页
 §3.2 种子光光斑整形系统第55-62页
  §3.2.1 Gaussian Ray Bundle方法与ABCD矩阵第55-58页
  §3.2.2 用Gaussian Ray Bundle方法设计整形系统第58-62页
 §3.3 连续波单频Innoslab放大器工作特性第62-67页
  §3.3.1 温度场分布模拟第62-65页
  §3.3.2 单频Innoslab放大器激光放大特性第65-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第四章 皮秒激光Innoslab放大器研究第72-88页
 §4.1 皮秒种子源激光特性第72-78页
  §4.1.1 皮秒种子源激光器结构第72-75页
  §4.1.2 皮秒种子源激光器运转特性第75-78页
 §4.2 皮秒种子光光斑整形系统第78-82页
  §4.2.1 竖直方向腔模匹配第80-81页
  §4.2.2 水平方向光束传输模拟第81-82页
 §4.3 皮秒Innoslab放大器工作特性第82-85页
  §4.3.1 功率放大特性第82页
  §4.3.2 放大前后线宽和脉宽的变化第82-84页
  §4.3.3 放大后光斑第84页
  §4.3.4 功率稳定性第84-85页
 §4.4 本章小结第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第五章 Innoslab放大器泵浦的连续波单频OPO实验研究第88-100页
 §5.1 泵浦光整形与环形腔OPO谐振腔设计第88-90页
 §5.2 单频OPO运转特性第90-96页
  §5.2.1 单频OPO功率输出特性第90-93页
  §5.2.2 单频OPO波长调谐特性第93-94页
  §5.2.3 OPO单频技术第94-96页
  §5.2.4 闲频光的光束质量第96页
 §5.3 本章小结第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第六章 Innoslab放大器泵浦的皮秒OPO实验研究第100-114页
 §6.1 宽调谐皮秒同步泵浦OPO第100-106页
  §6.1.1 OPO腔型设计第100-102页
  §6.1.2 OPO运转特性第102-106页
 §6.2 信号光脉冲重频倍增皮秒OPO第106-110页
  §6.2.1 OPO腔型设计第106-107页
  §6.2.2 OPO运转特性第107-110页
 §6.3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4页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第114-116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114-115页
 §7.2 本论文不足及展望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8-120页
附发表论文两篇第120-13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隶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路径研究
下一篇:氧化镁衬底铝铟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