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硫煤气化熔渣析铁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2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4页 |
| ·高硫煤 | 第20-26页 |
| ·煤中硫元素的形成与形态 | 第20-22页 |
| ·煤中硫元素在利用过程中的迁移 | 第22-24页 |
| ·高硫煤在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 第24-26页 |
| ·煤气化技术 | 第26-31页 |
| ·气流床气化技术 | 第26-28页 |
| ·气化渣组成 | 第28-31页 |
| ·煤中含铁矿物研究进展 | 第31-40页 |
| ·煤中含铁矿物的存在形式 | 第31-33页 |
| ·煤中含铁矿物的转化过程研究 | 第33-36页 |
| ·煤中矿物转化研究方法 | 第36-40页 |
|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40-44页 |
| 第二章 Shell粉煤气化熔渣组成 | 第44-54页 |
| ·灰化学组成 | 第44-46页 |
| ·矿物组成 | 第46-48页 |
| ·表观形貌及选区元素组成 | 第48-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煤中铁元素赋存状态的超声逐级化学提取研究 | 第54-68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煤中铁元素赋存状态的实验研究 | 第54-57页 |
| ·煤样 | 第54-55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 ·煤中铁元素的赋存状态 | 第57-59页 |
| ·超声逐级化学提取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 第59-65页 |
| ·小结 | 第65-68页 |
| 第四章 高硫煤气化熔渣析铁过程研究 | 第68-106页 |
| ·煤样 | 第68-69页 |
| ·实验方法 | 第69-73页 |
| ·高温熔渣析铁的临界条件 | 第73-82页 |
| ·临界气氛组成 | 第73-79页 |
| ·灰中最低铁含量 | 第79-81页 |
| ·钙长石与析铁现象的联系 | 第81-82页 |
| ·高硫煤气化熔渣中含铁相的转变过程 | 第82-98页 |
| ·ZX煤中含铁矿物的转变过程 | 第82-91页 |
| ·BS煤中含铁矿物的转变过程 | 第91-98页 |
| ·熔渣析铁过程中硫的释放规律 | 第98-104页 |
| ·ZX煤灰的TG-FTIR分析结果 | 第98-99页 |
| ·BS煤灰的TG-FTIR分析结果 | 第99-101页 |
| ·模拟煤灰的TG-FTIR分析结果 | 第101-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6页 |
| 第五章 外加含铁物相对析铁过程的影响 | 第106-120页 |
| ·引言 | 第106页 |
| ·实验样品及方法 | 第106-10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8页 |
| ·灰熔融温度 | 第107页 |
| ·熔渣矿物组成 | 第107-114页 |
| ·熔渣微观形貌 | 第114-118页 |
| ·小结 | 第118-120页 |
| 第六章 高硫煤气化熔渣中单质铁析出机理探讨 | 第120-132页 |
| ·熔渣平衡组成的热力学计算 | 第120-128页 |
| ·FactSage软件计算条件 | 第120-121页 |
| ·熔渣平衡组成的FactSage软件计算结果 | 第121-128页 |
| ·熔渣中单质铁的析出模式 | 第128-129页 |
| ·熔渣析铁过程中硫的作用 | 第129-130页 |
| ·小结 | 第130-132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2-136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 ·创新点 | 第133页 |
| ·展望 | 第133-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 致谢 | 第148-150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