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明清北京宫廷外朝空间形制及千步廊格局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研究对象及目标第12-13页
     ·研究对象第12页
     ·研究目标第12-13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课题研究意义第14-15页
   ·研究方法及视角第15-17页
     ·论文研究方法第15-16页
     ·研究视角第16-17页
   ·文献综述第17-20页
     ·建筑史研究现状第17页
     ·城市尺度的研究第17-18页
     ·建筑尺度的研究第18页
     ·明清礼制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政治制度史相关研究第19-20页
   ·概念释义第20-23页
     ·“外朝内廷”与“三朝五门”第20页
     ·御街千步廊第20-21页
     ·中央官署区与五府六部形制第21-23页
   ·论文结构框架第23-26页
第2章 宫廷外朝空间制度的形成及发展流变第26-40页
   ·历代宫廷制度与外朝空间内涵第26-29页
     ·《周礼·考工记》中的外朝空间格式第26页
     ·“三朝五门”中的外朝朝会内容第26-28页
     ·外朝空间的定义与边界第28-29页
   ·外朝空间的基本空间格式与空间功能第29-30页
     ·外朝空间的政务功能第29页
     ·外朝空间的朝会仪式功能第29-30页
   ·外朝空间的发展流变第30-39页
     ·早期宫室的外朝空间特征第30-31页
     ·骈列制的初创第31-32页
     ·宫前横街与宫前广场第32-34页
     ·纵向御街、御廊的格局第34-36页
     ·千步廊之制纳入宫禁的起源第36-37页
     ·宫前广场空间序列性的演变第37-39页
   ·外朝制度受制因素分析第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宫廷外朝制度与空间格局第40-64页
   ·社会经济发展与紫禁城建设概况第40-41页
     ·明初北京城经济发展及城垣改建第40页
     ·北京紫禁城建设历史述略第40-41页
   ·明清北京宫廷“三朝五门”之说考辩第41-47页
     ·“外朝制度”与“皇城制度”之辩第41-43页
     ·明初三都宫廷外朝空间发展流变第43-46页
     ·宫廷外朝空间界域第46-47页
   ·外朝空间特征与使用功能第47-48页
   ·外朝空间的形制及主要建筑特征第48-59页
     ·T形空间形制第48-50页
     ·外朝空间主要建筑形制第50-54页
     ·承天门的始建形制第54-58页
     ·“朝前市”棋盘街第58-59页
   ·御街千步廊平面几何分析第59-61页
     ·长宽比例与模数关系第59-60页
     ·基址面积与平面布局特征第60页
     ·外朝空间与紫禁城空间序列的延伸关系第60-61页
   ·皇城防御情况分析与外朝空间的戍卫功能第61-63页
     ·皇城防御制度第61页
     ·皇城宫门的守备制度第61-63页
   ·外朝空间边界的变更第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皇权制度特征与外朝中央官署建筑布局第64-90页
   ·历代中央官制与中央官署的建筑形态关联第64-67页
     ·从“朝堂会审”到“君相骈列”第64-65页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第65-66页
     ·两宋后名存实亡的三省制第66-67页
   ·明清权力格局与外朝空间内涵演变第67-77页
     ·皇权制度特征与中央官制改革概述第68-71页
     ·明代中央官制与外朝官署空间特点第71-72页
     ·满清权力体系与千步廊空间的影响第72-75页
     ·本节小结第75-77页
   ·中央官署区的布局制度分析第77-84页
     ·唐代长安及北宋汴梁的中央官署布局第77-78页
     ·明中都与明南京城的官署布局第78-79页
     ·明北京城始建的官署格局第79-82页
     ·清初改造后的功能组织第82-83页
     ·明清中央官署格局与唐宋的承袭关系第83-84页
   ·中央官署院落的功能布局与基址规模分析第84-86页
     ·功能布局形式第84-85页
     ·基址规模分析第85-86页
   ·本章小结第86-90页
第5章 外朝空间形制与宫廷礼仪特征第90-106页
   ·外朝空间内的宫廷仪式述略第90-91页
   ·明清宫廷礼制的特点第91-93页
     ·明洪武朝礼制强化范式第91-92页
     ·明嘉靖朝大礼议后的深化第92页
     ·满清一统后的礼仪特点第92-93页
   ·外朝空间承担的礼制活动分析第93-99页
     ·登极与三朝之礼第93页
     ·诏赦改元及颁诏仪第93-95页
     ·嘉靖朝后的郊祀之典第95-96页
     ·丧礼第96页
     ·亲征与出巡第96-98页
     ·科举、朝审等第98-99页
   ·外朝空间朝仪制度分析第99-105页
     ·承天门作为仪式节点的仪式行为第99-103页
     ·千步廊及大明门的仪式功能分析第103-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6章 外朝空间格局及千步廊建筑形象复原研究第106-148页
   ·已有资料概况及复原研究说明第106-114页
     ·复原资料综述第106-113页
     ·复原研究方法第113页
     ·虚拟视觉模型与本课题的差异第113-114页
   ·大明门(大清门)复原研究第114-120页
     ·长安右门的记载数据分析第114-117页
     ·面阔进深确定第117页
     ·梁架布置分析第117-120页
     ·构件尺寸汇总第120页
   ·千步廊东西朝房及御街驰道复原研究第120-126页
     ·相关案例的分析及面阔进深的确定第120-122页
     ·朝房大木结构图示第122-124页
     ·剖面及转角处理第124-125页
     ·御街驰道的尺度复原第125-126页
   ·复原模型与历史照片之对比效果第126-128页
   ·复原成果展示第128-146页
   ·本章小结第146-148页
结论第148-150页
图表目录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2页
附录第162-182页
致谢第182-18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第186-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供热系统节能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碳足迹核算及减排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