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1 引言 | 第14-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21-26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3-2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6-42页 |
·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 第26-35页 |
·循环经济内涵 | 第26-29页 |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第31-35页 |
·循环经济效率及质量研究综述 | 第35-41页 |
·传统效率的研究综述 | 第35-36页 |
·循环经济效率理论文献综述 | 第36-38页 |
·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方法 | 第38-40页 |
·循环经济质量的提出及内涵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3 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效率测度 | 第42-66页 |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效率测度的DEA方法 | 第42-45页 |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5-50页 |
·循环经济效率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解释 | 第47-48页 |
·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中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静态评价 | 第50-59页 |
·综合效率分析 | 第53页 |
·纯技术效率分析 | 第53-54页 |
·规模效率分析 | 第54-56页 |
·规模收益分析 | 第56-57页 |
·依据循环经济效率对钢铁行业进行分类 | 第57-59页 |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动态分析 | 第59-64页 |
·Malmquist指数原理 | 第59-61页 |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动态分析 | 第61-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4 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的质量评价 | 第66-85页 |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的质量测度 | 第66页 |
·模糊评价 | 第66-72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主要步骤 | 第67-68页 |
·基于三角数的FAHP确定权重 | 第68-72页 |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简化 | 第72-7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2-73页 |
·循环经济质量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73-74页 |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指标简化 | 第74-76页 |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的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76-80页 |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质量评价结果 | 第76-79页 |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效率与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 第80-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5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与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108页 |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 第85-87页 |
·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因素及评价 | 第87-92页 |
·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因素分析 | 第87-90页 |
·中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评价 | 第90-92页 |
·行业技术水平与规模对循环经济效率和质量的影响分析 | 第92-96页 |
·技术、规模对行业循环经济质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技术、规模对循环经济效率的影响 | 第93-96页 |
·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环境评价 | 第96-107页 |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环境理论 | 第97-98页 |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环境评价体系 | 第98-102页 |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环境的模糊综合矩阵分析 | 第102-104页 |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模糊综合评价 | 第104-106页 |
·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环境评价结果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6 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108-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08-111页 |
·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5页 |
附录A 长流程生产企业定量评价指标项目、权重及基准值 | 第125-126页 |
附录B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 | 第126-127页 |
附录C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工业园区) | 第127-128页 |
附录D 日本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 | 第128-129页 |
附录E 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环境评价调查问卷 | 第129-13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2-13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