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印制电路板的作用和发展 | 第10-13页 |
·定义和功能 | 第10页 |
·印制电路板的分类 | 第10-11页 |
·印制电路板的发展 | 第11-12页 |
·印制电路板的制造方法 | 第12页 |
·孔金属化与镀铜 | 第12-13页 |
·印制板酸性镀铜的研究 | 第13-20页 |
·镀液的组成及其作用 | 第13-14页 |
·酸性镀铜添加剂的研究 | 第14-16页 |
·电镀工艺条件的影响 | 第16-18页 |
·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第18-20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2-28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实验设备 | 第23页 |
·电镀铜工艺 | 第23-25页 |
·镀液的配置 | 第23页 |
·单阳极内孔法实验 | 第23-24页 |
·PCB 电镀实验 | 第24页 |
·工艺流程 | 第24页 |
·前处理工艺 | 第24-25页 |
·镀层性能检测 | 第25-26页 |
·单阳极内孔法的深镀能力 | 第25页 |
·PCB 上的深镀能力 | 第25-26页 |
·微观形貌观察 | 第26页 |
·X 射线衍射(XRD) | 第26页 |
·电化学测试 | 第26-28页 |
·阴极极化测试 | 第26-27页 |
·开路电位~时间曲线 | 第27-28页 |
第3章 组合添加剂体系的筛选及其性能 | 第28-48页 |
·添加剂性能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28-31页 |
·常规的内孔法 | 第28-29页 |
·单阳极内孔法 | 第29-31页 |
·促进剂和抑制剂的筛选 | 第31-34页 |
·SPS-PEGa-COSS 体系 | 第31-32页 |
·BSP-PEGa-COSS 体系 | 第32页 |
·CJJ-PEGa-COSS 体系 | 第32-33页 |
·CJJ-PEGb-COSS 体系 | 第33-34页 |
·整平剂的筛选 | 第34-39页 |
·CJJ-PEGb-MASS 体系 | 第35页 |
·CJJ-PEGb-异烟酸体系 | 第35-36页 |
·CJJ-PEGb-苯并三唑体系 | 第36页 |
·CJJ-PEGb-1,10-菲啰啉体系 | 第36页 |
·CJJ-PEGb-JAY1 体系 | 第36-37页 |
·CJJ-PEGb-JAY2 体系 | 第37-38页 |
·CJJ-PEGb-JAY3 体系 | 第38-39页 |
·组合添加剂的筛选 | 第39-41页 |
·不同体系的深镀能力 | 第39-40页 |
·内孔法镀层金相显微镜 | 第40-41页 |
·组合添加剂在PCB 中的应用 | 第41-47页 |
·PCB 微孔镀层厚度分布 | 第41-44页 |
·铜镀层的微观形貌 | 第44-46页 |
·铜镀层的晶体结构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CJJ-PEGb-JAY2 体系的优化及性能 | 第48-65页 |
·CJJ-PEGb-JAY2 体系的优化 | 第48-58页 |
·PEGb 浓度优化 | 第48-50页 |
·CJJ 浓度优化 | 第50-51页 |
·JAY2 浓度优化 | 第51-53页 |
·AESS 加入对镀液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赫尔槽实验 | 第56页 |
·优化的组合添加剂的组成及工艺 | 第56-58页 |
·优化的添加剂体系在PCB 中的应用 | 第58-60页 |
·PCB 微孔内镀层厚度分布 | 第58-59页 |
·镀层微观结构 | 第59-60页 |
·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60-63页 |
·单组分对溶液极化的影响 | 第60-61页 |
·Cl-对单组分作用的影响 | 第61-62页 |
·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