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佛教寺院借贷业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宋代佛教寺院借贷业研究回顾 | 第11-13页 |
一、宋代佛教借贷业理论依据研究 | 第11页 |
二、宋代佛教借贷业社会功能研究 | 第11-12页 |
三、宋代佛教借贷业经济史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基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基本结构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宋代佛教寺院借贷业的发展状况 | 第15-19页 |
第一节 宋代借贷业发展状况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宋代佛教寺院借贷业状况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寺院借贷业理论基础——财富积累问题诠释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原始佛教经律财富观的原则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佛教传入中国后财富观的变化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宋代佛教律学价值的弱化 | 第22-25页 |
一、律学研究的僵化 | 第22-23页 |
二、经济问题关注度的降低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寺院借贷业发展动力——功德福报问题诠释 | 第25-35页 |
第一节功德福报的含义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功德福报思想的演变 | 第26-30页 |
一、早期佛教中布施僧人的功德福报思想 | 第26-27页 |
二、大乘佛教中布施僧人的功德福报思想 | 第27页 |
三、“无尽藏”对功德福报理念的丰富 | 第27-29页 |
四、禅宗的功德福报观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功德福报思想对宋代寺院借贷业发展的影响 | 第30-35页 |
一、福报观念的流行 | 第30-32页 |
二、追福仪式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宋代佛教寺院借贷业与社会发展 | 第35-44页 |
第一节佛教管理政策对借贷业的影响 | 第35-41页 |
一、度牒鬻卖政策 | 第35-38页 |
二、取消僧人免役权政策 | 第38-41页 |
第二节寺院借贷业对社会建设的支持因素 | 第41-44页 |
一、寺院借贷行为与地方设施维护 | 第41-42页 |
二、寺院借贷行为与官方权威性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寺院借贷业起源与演变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