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研究资料综述 | 第9-11页 |
第二节 本文论述的特点和研究方式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契嵩生平及主要思想介绍 | 第12-16页 |
第一节 生平经历 | 第12页 |
第二节 法脉传承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性情与交游 | 第13-14页 |
第四节 著述与思想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契嵩《孝论》的写作背景、动机和目的 | 第16-28页 |
第一节 《孝论》的写作背景 | 第16-20页 |
一、唐代“排佛”先驱韩愈 | 第16-18页 |
二、契嵩时代的“排佛”情况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孝论》的写作动机 | 第20-23页 |
第三节 《孝论》的写作目的 | 第23-28页 |
第三章 《孝论》对佛教教内论“孝”方式的继承 | 第28-37页 |
第一节 《孝论》的基本结构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孝论》对佛教教内论“孝”方式的继承和扬弃 | 第29-37页 |
一、《孝论》与《理惑论》 | 第29-34页 |
二、《孝论》与《沙门不敬王者论》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孝论》论“孝”方式的独特之处 | 第37-54页 |
第一节“孝”的具体情境的回归 | 第37-41页 |
第二节 对概念的重新解释 | 第41-54页 |
一、重新解释的方法内涵 | 第41-44页 |
二、重新解释的实际应用举例 | 第44-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