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体育论文

超越技能:中学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格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导论第17-47页
 一、问题缘起第17-19页
  (一) 现实审视: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缺失的症结第17-18页
  (二) 理论自觉: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回归的趋势第18-19页
  (三) 个人经历:一个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学术志趣第19页
 二、概念界说第19-26页
  (一) 文化品格第20-22页
  (二) 体育教学第22-24页
  (三) 体育教学文化第24-25页
  (四) 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第25-26页
 三、文献综述第26-39页
  (一) 关于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生成研究第27-32页
  (二) 关于体育教学文化品格作用机制的研究第32-34页
  (三) 关于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缺失的问题研究第34-37页
  (四) 关于体育教学文化品格超越实践探索研究第37-38页
  (五) 文献梳理的发现与启示第38-39页
 四、研究设计第39-45页
  (一) 研究目标与问题第39-40页
  (二) 研究前提与假设第40-42页
  (三) 分析框架与内容第42-44页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44-45页
 五、研究价值第45-47页
第一章 体育教学文化育人的机理第47-67页
 一、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性第47-52页
  (一) 体育教学是人的文化实践第47-49页
  (二) 体育教学具有显著的文化品性第49-50页
  (三) 体育教学文化育人的特殊功能第50-52页
 二、体育教学文化育人的价值诉求第52-57页
  (一)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呼唤第52-53页
  (二) 时代发展对健康的新定位第53-54页
  (三) 工具理性主导地位的纠偏第54-56页
  (四) 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诉求第56-57页
 三、体育教学文化育人的机制第57-63页
  (一) 强调引导教育的精神育人机制第57-58页
  (二) 注重渗透教育的环境育人机制第58-59页
  (三) 强化激励教育的制度育人机制第59-60页
  (四) 倡导能力教育的实践育人机制第60-62页
  (五) 重视人文教育的情感育人机制第62-63页
 四、体育教学文化育人的特性第63-67页
  (一) 生命性特质第63-64页
  (二) 建构性特质第64-65页
  (三) 实践性特质第65-67页
第二章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表征第67-95页
 一、超越技能:中学体育教学的必然使命第67-70页
  (一) 身体层面——原始机能的超越第67-68页
  (二) 生命层面——生命价值的张扬第68-69页
  (三) 精神层面——文化元素的丰富第69-70页
 二、多元表征: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属性第70-92页
  (一) 中学体育教学的生命文化品格第71-76页
  (二) 中学体育教学的行为文化品格第76-78页
  (三) 中学体育教学的精神文化品格第78-84页
  (四) 中学体育教学的民族文化品格第84-87页
  (五) 中学体育教学的审美文化品格第87-92页
 三、文化共生: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应然特性第92-95页
  (一)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共生特性第92-93页
  (二)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生命特质第93-94页
  (三)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互动特性第94-95页
第三章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现状第95-127页
 一、研究设计第95-101页
  (一) 调查目的第95页
  (二) 拟解决问题第95-96页
  (三) 调查工具开发第96-101页
 二、实施过程第101-102页
  (一) 问卷发放第101页
  (二) 问卷回收第101-102页
 三、统计分析第102-121页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02-109页
  (二) 差异性统计分析第109-115页
  (三) 相关性统计分析第115-121页
 四、假设检验与结论第121-127页
  (一)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总体水平不高第121-122页
  (二)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现状差异显著第122-124页
  (三)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影响因素较多第124-127页
第四章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遮蔽的归因第127-155页
 一、中学体育教学“文化价值”的漠视第127-132页
  (一) 边缘化的尴尬: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第128-129页
  (二) 现实下的没落:理想之维与现实之维的偏离第129-130页
  (三) 科技中的迷失:技术产品对体育文化的挤压第130-131页
  (四) 对特色的无视:传统目标对特色价值的遮蔽第131-132页
 二、中学体育教学“人本主义”的迷失第132-138页
  (一) 单维的传统化体育课程认识第134页
  (二) 呆板的制度型体育技能标准第134-135页
  (三) 枯燥的划一性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第135-136页
  (四) 静态的预设型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第136-138页
 三、中学体育教学“功利主义”的诱惑第138-143页
  (一) 名誉与效益:学校办学的“逐利性”追求第139-140页
  (二) 职称与薪资:教师教学的“功利性”使然第140-141页
  (三) 考试与升学:学生学习的“捷径性”投机第141-142页
  (四) 贬值与失衡:制度引领的“短视性”必然第142-143页
 四、中学体育教学“技术教学”的主导第143-148页
  (一) 定位不清引发的层级降格第144-146页
  (二) 娱乐倾向导致的“虚无教学”第146-147页
  (三) 评价体系造成的绝对考核第147页
  (四) 审美强化促成的教学偏离第147-148页
 五、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缺失的系统审视第148-155页
  (一) 从文化品格要素结构视角审视第149-152页
  (二) 从文化品格要素关系视角审视第152-155页
第五章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回归第155-183页
 一、文化返魅:中学体育教学理念革新第156-163页
  (一) 重拾中学体育教学的文化意蕴第157-160页
  (二) 调适中学体育教学的文化价值冲突第160-162页
  (三) 回归中学体育教学的生命价值以彰显文化的精彩第162-163页
 二、文化统整:中学体育教学目标重塑第163-169页
  (一) 融生命文化于教学目标以追寻学生生命的完整第164-165页
  (二) 体育文化目标的具体化与行为化第165-168页
  (三) 重构师生共适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第168-169页
 三、文化创生: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融通第169-173页
  (一) 明确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第169-170页
  (二) 重建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活文化世界第170-172页
  (三) 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组织第172-173页
 四、文化交互: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优化第173-177页
  (一) 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第174-175页
  (二) 确立有效的体育学科教学手段第175-176页
  (三)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转向第176-177页
 五、文化调适:中学体育教学评价调适第177-183页
  (一) 构建超越技能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第178页
  (二) 扩展多元文化渗透的中学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第178-179页
  (三) 运用多样化手段以提升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科学性第179-183页
第六章 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研究反思第183-191页
 一、研究发现第183-188页
  (一) 研究过程第183-185页
  (二) 研究结论第185-188页
 二、研究不足第188-189页
  (一) 研究抽样的不足第188-189页
  (二) 设计与实施的不足第189页
 三、研究改进第189-191页
  (一) 增加研究深度第189-190页
  (二) 完善研究变量第190页
  (三) 革新研究手段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01页
 (一) 中文文献第191-199页
 (二) 外文文献第199-201页
附录第201-205页
后记第205-2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马汀降脂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中国公办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校长与教授“共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