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11页 |
|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弊端逐步显现 | 第11-15页 |
|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 ·旅游与城镇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 ·“大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8-19页 |
| ·“三宜城镇”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 2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3-32页 |
| ·旅游与城市关系的一般性研究 | 第23-25页 |
| ·旅游系统的构成 | 第23页 |
| ·城市系统的构成 | 第23-24页 |
| ·旅游与城市的关系 | 第24-25页 |
| ·大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特殊性分析 | 第25-30页 |
| ·大旅游的概念及内涵解读 | 第25-27页 |
|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 第27-29页 |
| ·大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 第29-30页 |
| ·现代城镇建设思想 | 第30-32页 |
| ·有机疏散理论 | 第30页 |
| ·“明日城市”与“广亩城市” | 第30-31页 |
| ·Radburn体系 | 第31页 |
|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有关思想 | 第31页 |
| ·后现代城市建设思想 | 第31-32页 |
| 3 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经验借鉴 | 第32-38页 |
| ·卢作孚的“北碚实验” | 第32-34页 |
| ·“北碚实验”的社会背景 | 第32页 |
| ·“北碚实验”的建设措施 | 第32-34页 |
| ·日本东京汐留地区的更新改造 | 第34-36页 |
| ·汐留改造的背景 | 第34页 |
| ·汐留城市更新规划的措施 | 第34-36页 |
| ·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 第36-38页 |
| 4 大旅游主导的新型城镇化途径——建设“三宜城镇” | 第38-44页 |
| ·新型城镇化选择大旅游主导的原因 | 第38-39页 |
| ·大旅游指出“服务人流”的方向 | 第38页 |
| ·大旅游推动“环境体验”的提升 | 第38页 |
| ·大旅游促进“城乡一体”的发展 | 第38页 |
| ·大旅游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 第38-39页 |
| ·大旅游有利“地方文化”的彰显 | 第39页 |
| ·大旅游主导的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 第39-40页 |
| ·旅游体验引导的城镇化建设体系 | 第39-40页 |
| ·旅游活动影响的空间布局体系 | 第40页 |
| ·旅游服务引领的产业结构体系 | 第40页 |
| ·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象体系 | 第40页 |
| ·“大旅游”主导的新型城镇化途径——建设“三宜城镇” | 第40-44页 |
| ·大旅游主导的“三宜城镇”的内涵解读 | 第41-42页 |
| ·选择“三宜城镇”作为大旅游主导的新型城镇化途径原因 | 第42-44页 |
| 5 大旅游主导的“三宜城镇”的建设模式及应对 | 第44-58页 |
| ·大旅游主导的“三宜城镇”的建设模式 | 第44-46页 |
| ·“居旅一体”的发展战略模式 | 第44-45页 |
| ·旅游活动主导的空间布局模式 | 第45页 |
| ·旅游服务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 | 第45-46页 |
| ·文化为基础的形象提升模式 | 第46页 |
| ·大旅游主导的“三宜城镇”建设应对 | 第46-58页 |
| ·空间设计应对 | 第46-51页 |
| ·人口分类应对 | 第51-52页 |
| ·用地规划应对 | 第52-54页 |
| ·产业发展应对 | 第54-55页 |
| ·历史文化保护应对 | 第55-5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58-59页 |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