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汉语“史诗问题”研究概述 | 第15-36页 |
第一节 汉语“史诗问题”缘起 | 第15-19页 |
一、西学东渐 | 第15-16页 |
二、世界经典史诗的译介与评述 | 第16-17页 |
三、“史诗问题”争论态势的形成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汉语“史诗问题”初期探讨概况 | 第19-24页 |
一、以“神话构成”为讨论焦点 | 第19-21页 |
二、以“长篇叙事”为判断依据 | 第21-22页 |
三、以《诗经》周族“史诗”为争论焦点 | 第22-23页 |
四、以中西“史诗”比较为主要研究模式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不同领域学者的观点与看法 | 第24-31页 |
一、文学史撰写者的看法 | 第24-27页 |
二、《诗经》研究学者的看法 | 第27-30页 |
三、民间文学研究学者的看法 | 第30-31页 |
第四节 迄今关于汉语史诗缺失原因的诸多解释 | 第31-36页 |
一、宗教与哲学角度的解释 | 第31-32页 |
三、政治与经济角度的解释 | 第32-33页 |
三、文学发展角度的解释 | 第33-36页 |
第二章 史诗的形成、特征及功能 | 第36-48页 |
第一节 西方诗学中的史诗 | 第36-38页 |
一、作为一种文类的史诗 | 第36-37页 |
二、史诗概念与评判标准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史诗的“规定性”特征 | 第38-42页 |
一、世界经典史诗文本 | 第39-40页 |
二、史诗内容之“规定性”特征 | 第40-41页 |
三、史诗形式之“规定性”特征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史诗功能与“不可复制性” | 第42-45页 |
一、史诗的文化功能 | 第42-43页 |
二、史诗的“不可复制性” | 第43-45页 |
第四节 《大雅》周族叙事诗的“史诗因素” | 第45-48页 |
一、内容层面的“史诗因素” | 第45-46页 |
二、形式层面的“史诗因素” | 第46页 |
三、功能层面的“史诗因素”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礼乐文化“民族性”特征与《诗经?大雅》 | 第48-60页 |
第一节 原始时期礼乐文明本质特征 | 第48-52页 |
一、“礼”“乐”原始意义 | 第48-49页 |
二、“乐礼文化”的宗教性与娱乐性 | 第49-50页 |
三、“乐礼文化”过渡至成熟礼乐文明的三个阶段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周代礼乐文化基本内涵 | 第52-54页 |
一、“礼制”构成——礼乐制度与仪式、典礼 | 第53页 |
二、“礼治”思想——以“德”为核心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周代礼乐文化之“民族性”特征 | 第54-57页 |
一、以“王权”为中心的实践精神 | 第55-56页 |
二、以“王权”为中心的礼乐秩序 | 第56页 |
三、以“王权”为中心的等级观念 | 第56-57页 |
第四节 以礼乐文化为背景探讨“史诗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57-60页 |
一、礼乐文化是《诗经》文化母体 | 第58页 |
二、《大雅》周族“史诗”的礼乐内涵 | 第58-59页 |
三、从礼乐文化角度解释“史诗问题”的意义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礼乐文化背景中汉语史诗缺失的深层原因 | 第60-91页 |
第一节 周族“史诗”形成之“野蛮时代”印迹的消解 | 第60-68页 |
一、民族文明演进之“三种”不同形态 | 第60-64页 |
二、礼乐文明“早慧”之判断依据 | 第64-65页 |
三、周族“史诗”叙事内容“野蛮”印迹的缺失 | 第65-68页 |
第二节 礼乐文化对周族“史诗”内容的消解 | 第68-79页 |
一、神话主题的消解 | 第69-72页 |
二、战争主题的消解 | 第72-76页 |
三、英雄主题的消解 | 第76-79页 |
第三节 礼乐文化对周族“史诗”形式的消解 | 第79-85页 |
一、周族叙事诗“再创作”过程的缺失 | 第79-80页 |
二、演唱形式对周族叙事诗“长篇”因素的消解 | 第80-83页 |
三、周族“史诗”“叙事性”特征的消解 | 第83-85页 |
第四节礼乐文化对周族“史诗”功能的消解 | 第85-91页 |
一、述史职能的消解 | 第86-87页 |
二、口述传统的消解 | 第87-89页 |
三、世俗娱乐性的消解 | 第89-91页 |
余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后记 | 第100-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