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佩华的壮族书写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黄佩华其人及其作品介绍 | 第8-9页 |
二、创新性和研究方法 | 第9页 |
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第一章 壮族书写的主题建构 | 第12-24页 |
第一节 苦难主题的叙述与反思 | 第12-15页 |
一、生活困顿所造成的苦难 | 第12-13页 |
二、两性关系失衡的悲哀 | 第13-15页 |
第二节 追求主题的三重人格解析 | 第15-19页 |
一、壮民族生存繁衍的本能欲望 | 第15-17页 |
二、理性的觉醒与精神的皈依 | 第17-18页 |
三、道德人格与自我理想的实现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新旧文明冲突主题的叙写 | 第19-24页 |
一、对传统与生态消逝的缅怀 | 第19-20页 |
二、经济开发的河流覆灭之殇 | 第20-21页 |
三、以《杀牛坪》为例解析时代的矛盾关系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壮族书写的自然生态 | 第24-34页 |
第一节 桂西北的山地环境 | 第24-27页 |
一、桂西北山地的恶劣与封闭 | 第24-25页 |
二、桂西北山地上的动物形象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壮寨风情 | 第27-29页 |
一、壮寨的居住及生产方式 | 第27页 |
二、壮寨的内部结构和宗法礼制 | 第27-28页 |
三、壮寨的家族观念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相生相依的河流情结 | 第29-34页 |
一、生死于斯的家园依恋 | 第30-31页 |
二、两河流域的神秘气质 | 第31-32页 |
三、河流文化性格与美学意味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壮族书写的时代分期 | 第34-44页 |
第一节 战火边缘处的民国时期 | 第34-37页 |
一、硝烟弥漫的沉痛时代 | 第34-35页 |
二、土匪与鸦片交织的混乱边地 | 第35-36页 |
三、壮族古俗的延留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混乱与迷失 | 第37-40页 |
一、错综复杂的纷乱形式 | 第37-38页 |
二、戏谑文革的风雨如晦 | 第38-39页 |
三、乌合之众的群氓状态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与渴求 | 第40-44页 |
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 第40-41页 |
二、乡村结构的明显变化 | 第41-42页 |
三、家园世界的认同皈依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